时间:2025-04-09人气: 作者:佚名
搞科研这行当的,都知道实验室里再牛的东西,要是换不来真金白银,那跟摆设似的。咱们中国能源研究会这科评工委,就是那专门把论文变钞票的行家。
科技成果共享机制
搞能源这行,技术革新可不是一个人能玩转的。科评工委把那些能源公司的技术大拿召集起来,弄了个技术共享的圈子。去年这圈子就搞定了37个技术合作,省下来的研发钱都能买下2000台最新版的iPhone了。
他们最拿手的就是这招,把A公司那些闲置的技术,推销给那帮急得像热锅蚂蚁的B公司。有一次,他们把一家国企的淘汰技术方案,一转手就卖给了一家民营企业,结果那家公司稍加改动,竟然赚了八千万。
技术对接那些坑
搞技术对接,最头疼的就是那两种货色:一个是不懂装懂瞎指挥的领导,另一个是半瓶子醋的所谓专家。咱科评工委的专员们可是有两下子,三言两语就能看穿对方是真心懂还是装逼。
去年搞了12回技术秀,每回都能拉来五六个买卖。最逗的是有一次,俩公司为了争一个技术点,差点儿现场开打,最后加了三成价才成交。
技术评估的玄学
评估个科技成果能卖多少钱,这事比算卦还玄乎。科评工委那帮专家们搞了个“三看”绝招:技术难度得看、市场前景得看、老板脸色也得看。有个专利评估了八回,价码从五十万蹦到五百万,最后还是六百万成交了。
这帮家伙最犯难的是碰上那种“家传绝技”式的东西,搞发明的那位老兄总觉得自己那点东西能卖个亿。记得有一次评估一个锅炉升级的技术,那家伙张嘴就敢要两千万,专家们一算,顶多就值两百万。
信息化建设囧事
搞个信息平台,最头疼的就是俩事:领导总想功能越多越爽,程序员却总说这需求太扯。咱科评工委那技术平台改了18个版本,结果真上了线,发现最常用的功能就仨:搜搜、比比、下单。
刚开张那时候,咱这平台闹了个大乌龙,有一家公司不小心把食堂的菜谱当成了核心技术传了上来。还真有傻帽公司看上了那“秘制红烧肉”的秘方,愣是要花20万把它买走。
行业标准之争
划行业规范这事,就跟切蛋糕似的,都想多捞一块。去年那光伏技术标准一讨论,12家企业吵了整整三天。最后出来的标准里,有六条是双方都让步的结果,两条纯粹是废话,还有一条,简直让人一头雾水。
最搞笑的一次是,有个技术讨论会上,俩公司为了那0.5%的技术细节吵得脸都红了,散会一看,俩人用的居然是同一家代工厂的货。
其他杂七杂八
科评工委那帮人,得干点稀奇古怪的事。记得有一次,领导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三天时间就要他们把十年能源技术发展报告整出来。八个专家连轴转,三天三夜没合眼,最后交上去,领导一看,来了句:“这字太小了。”
那帮家伙动不动就得处理一堆关系户,记得有一次,一个领导带了个所谓“高科技人才”来,那家伙吹嘘自己能用水炼油,还非得让人家给评估评估。专家们强忍着笑,把那方案从头看到尾,最后客客气气地跟他说,要不你去试试申请搞笑诺贝尔奖得了。
看完这堆东西,你说转化成果这事,最难搞的是那技术评估还是跟人磨嘴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