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09人气: 作者:佚名
最近顺义区那旮旯儿人气爆棚,可不是啥新商场开业那么简单,一帮“别人家的孩子”在那儿搞起了发明小能手大赛。第33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正式开赛,1785个项目抢破头,最终能进终评的才201个,这淘汰率,简直比看选秀节目还刺激得慌。
学霸的竞技场
这比赛吹得是北京中小学生的科技顶尖战,说白了就是学霸们的“华山论剑”。三十几万学生拼了命进初赛,能爬到领奖台的绝对是狠人。北大、北航等二十几所高校和机构早就蹲在台下,就等着捡漏。优秀选手直接送自主招生面试资格,这比高考还省事。
这比赛分了13个门类,从机器人到生物基因,啥都有,就差你想不到的。学霸们那是无所不能,评委也都是各路神仙,想糊弄过去?别做梦了。听说有个家伙弄了个“防作弊神器”,结果刚一亮相就被神仙们给识破了,这剧情比谍战片还刺激。
国际朋友圈
今年咱们这大赛来了11拨人,从11个国家跑过来,一共79个洋哥儿们带着31个项目来咱们这儿秀肌肉。咱们的学生和外国的学生一块儿较量,这阵仗,简直跟科技界的“奥会”似的。最逗的是,还搞了个国际大会,专门研究怎么培养科技小能手——听着挺高端,其实就是怎么批量制造学霸的故事。
这俄罗斯小家伙弄了个“北极生态监测器”秀了一把,咱们中国学生立马回敬一个“雾霾预警系统”。一看这文化差异,那叫一个鲜明:人家俄罗斯娃儿琢磨着怎么保护北极熊,咱中国娃儿想着怎么在北京混日子。反正都是为了地球出力,这没毛病。
评委不好当
台上那帮小子们滔滔不绝地吹嘘他们的项目,下面坐的评委们也没闲着。五个评审组,三天内得审完201个项目,平均下来,一个小时得评四个。听说有位评委私下吐槽,连着听了8个“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现在一看到垃圾桶就忍不住想给打分。
最悲催的是碰上那类“民间科学家”。有个小子拍胸脯保证要搞出永动机,评委们面面相觑,最后一位教授摇了摇头:“兄弟,先去把高中物理课本第三章好好翻翻。”
家长比选手忙
赛场上最热闹的角落,不是孩子们在忙活,而是家长们。瞧见没,有些妈们儿拿着三角支架,从头到尾拍个不停,爸们儿则是拎包、递水,忙得不亦乐乎。一见到评委,他们就赶紧凑上去,递上孩子的简历,要是不说,还以为是在开招聘会。还有个爸拦住评委,吹嘘自家的娃儿三岁就能背元素周期表,评委面带微笑,礼貌回应:“咱们的比赛是比科技创新,不是比谁的记忆力强。”
这事更离谱,有爹妈竟然偷偷给娃改项目说明,结果被查重软件当场抓包。这消息一出,组委会赶紧连夜发声明,说啥也不让家长帮忙,违者直接踢出比赛。瞧瞧,拼爹这事也是有风险的。
奇怪的发明
每年大赛总能看到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项目。今年来了个“自动写作业神器”,宣称能模仿笔迹,可演示的时候,写出来的字简直跟蚯蚓爬似的。评委一问这东西有啥实际作用,那学生还挺横:“这不就是让老师看不出来这作业是谁写的吗!”
这东西叫“防老师超时教学系统”,一到时间就自动关了教室的电。评委们笑得手都拍疼了,可谁也不敢给个高分——想,这要是真普及开了,咱这些大学教授还怎么混?
颁奖典礼玄机
3月24号是个颁奖的日子,可谁不知道,这其中的猫腻多得很。一等奖要么是货真价实的牛人,要么就是项目名里藏着“量子”“基因”这类让人眼花缭乱的词。这不,有个学生弄了个“基于区块链的校园二手交易平台”,其实就是个论坛换个名儿,可谁让这名字听起来挺潮的。
这“十佳科技教师奖”简直让人眼热,得奖的老师能领着学生直接进名校自招。有家长算了一笔账:请个家教一小时500块,还不如让孩子跟着这些老师混,性价比高得不止一点半点。
看了这比赛,我终于悟出为啥我当年没进名校——别人在实验室搞创新,我还在琢磨怎么让橡皮筋飞得更远。说回来,要是你让我给这些学生的项目砸钱,你选哪个?是那个永动机,还是那个能自动写作业的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