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4人气: 作者:佚名
现在科技成就都能变成杂志了,真好奇他们是不是连失败案例也会给印上去。
科技成果管理是个啥
说白了就是把这些实验室里捣鼓出来的东西好好理理,瞧瞧能不能换成钱。北京中关村那帮家伙整天琢磨这个,听说去年光技术转让就赚了上百亿。要真让那些科研狗知道自己这项目这么值钱,当初写论文的时候是不是得使劲往自己口袋里塞点署名费?
这本杂志出版都十来年了,愣是把那些枯燥的科技政策说得跟相亲现场一样热闹。他们有个专栏专门聊国外那些事,德国人在技术转化上那叫一个认真,就像做香肠一样;美国人,效率高得就像卖汉堡一样。看多了你就会发现,全球的科学家们遇到的问题都挺一致的——就是钱不够花。
投稿要求比论文还复杂
想在《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那本杂志上露脸,可得先经历九九八十一难。那要求作者提供的信息,比相亲网站还啰嗦,连你老祖宗的出生地都得一五一十地交代。有位博士投稿时,竟然忘了注明研究方向,编辑回邮件直呼“您到底搞啥研究”,那语气,简直跟居委会大妈盘问户口似的。
参考书目这东西能让人抓狂,专著得注明是第一版,期刊得精确到页码。有位教授说他写参考文献比正文还上心,就怕编辑觉得他不靠谱。最逗的是电子文献还得标注访问日期,搞得像是出示不在场证明一样。
学术圈的内幕消息
这本杂志在大学里挺有人气的,听说发表一篇论文对评职称能加分不少。有个副教授靠着这个杂志发了三篇文章,硬是把“副”字给踢掉了。现在大学里的老师们见面都不再问“吃了吗”,而是直接问“最近发了多少篇”。
他们弄了个“成果秀”板块,专供那些论文发不了但技术挺有用的人。记得有一次,他们介绍了个自动煮面机,结果食堂大妈们联名抗议,说这东西抢了她们的饭碗。我寻思这杂志干脆改名叫《科技致富秘籍》得了。
编辑部的日常
编辑部那地方,位于北京西城区一老楼里,听说那空调时不时地撂挑子。有一次夏天我过去投稿,瞧见编辑那家伙一边擦着脑门子上的汗,一边在那儿审稿,那画面简直跟蒸桑拿似的。不过说起来,他们处理邮件那速度还是蛮快的,一般两周内就能给你个回复,这比那些半年都没动静的期刊可强多了。
最搞笑的是他们的修改意见,动不动就把学术论文整得跟新闻稿似的。有次一个研究员被勒令把“实验数据”换成“惊天动地的大发现”,气得他差点儿把稿子给撤了。后来才明白,这只是为了让领导能看懂。
读者都是狠角色
这杂志的主儿们多半是头顶光光的老师,剩下的小半儿是头顶也开始光光的学子。有个实验室一口气订了十本,说是为了防脱——看着别人比自己更惨能减轻焦虑。图书馆那本儿总在“维修”状态,就因为总有人想把这好文章的页儿给撕走。
去年那帮家伙搞了个读者调查,问大家最想看啥内容。结果,得票最高的竟然是“怎么让科研经费花的慢吞吞”,第二名的答案更逗,“怎么写才能让领导批更多的钱”。看来在花钱这事上,科学家跟咱们普通人也没啥两样。
未来会不会失业
这年头谁不聊聊人工智能,可有人怕这杂志早晚得让算法给顶替了。我倒是觉得,别逗了,机器懂个啥?科研经费被砍那痛苦,它们能懂?它们最近还弄了个短视频号,最火的那个视频是教人怎么把实验失败吹成重大突破的。
来聊聊单位那点破事,问你们个事,你们单位那最逗比的研究成果是啥来着?我领导去年搞了个“办公室植物心情感应器”,到现在我还搞不清楚这东西到底能干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