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20人气: 作者:佚名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涵盖了获取、得到和感知这三个关键方面。这已经成为评判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不过,在现实操作中,对这三个方面的优化都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基石
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可是关键人物,他们位置太重要了。学校,得重视学生的地位,这样才能把教育活动做得更好。现在,不少高校已经开始把学生的参与度这些因素考虑进教育评价体系了。有些大学的思政课上还增加了互动环节。而且,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就拿某地的高校来说,他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好多学生都希望思政教育能跟当下的社会热点结合起来。
大学生们对思政教育都有自己的期待。不同专业的同学们,他们对思政教育的内容需求各不相同。理工科的学生们希望思政教育能多涉及一些科学伦理方面的内容,而文科的学生们则更看重那些与社会价值导向相关的思政资源。
准确把握学情实际有方法
得把大学生的主角位置看重,这观念上的转变是关键。受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现在不少高校的思政老师都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人需求了。在不少高校的思政课改革中,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出发来设计课程体系,成了大家探索的方向。搞学情调查可得用上高科技手段。现在好多高校都开始用在线问卷平台来搜集学生的信息了。有的学校甚至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找出了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短板。
调查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需求走向。比如说,通过座谈会,我们了解到学生们对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非常感兴趣,这为教育资源的配置提供了决策参考。
丰富教育内容很关键
给思政教育加料,得先摸清学生的胃口。不少高校里,思政课老师会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来调教材,比如大一新生刚进校,就得教他们怎么适应大学生活;大二学生,就得教他们跟专业相关的思政知识。要挖出思政的宝,可得八方求索。拿某高校来说,老师就从当地的红色文化里头找思政的点。有条件的高校还建了个专门的数据库,把教育资源整合起来,这可是个趋势。像一些双一流高校,已经开始搞思政教育的数据库了,把教材、网络资源和社会政策都给囊括进去了。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在思政内容丰富上有着巨大的潜力。比如说,某个省份的高校就运用本地的特色民俗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来开展思政教育。而网络资源同样不容小觑,通过收集网络上的正能量案例,可以使思政教育更加贴合时代发展。
创新教育方法是有效途径
学生需要,教育方法就得创新,得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像有些职业院校,就通过模拟职场环境来进行思政教育实践。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尝试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不少高校老师会用线上课程平台来丰富课堂内容。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进来。比如,在某所高校的思政课上,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那些社会热点事件背后的思政道理。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能激发他们的思考。像有的高校老师,就通过社会公平问题来引导学生去探究相关的思政理论。
参加情景模拟和校外实践活动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里搞志愿服务,这些都是情景模拟的好方法。而去红色纪念馆参观,那是生动的社会实践。这样一来,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就能在实践中学到更多。
多元协同助力思政教育
学校里头,多元合作特别重要。咱们得让思政老师、专业课老师和辅导员联手。比如,思政老师得负责把思想政治理论讲透,专业课老师得在课程里找到思政教育的切入点,辅导员得从日常生活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家里头也得跟学校一块儿来。家长们得通过营造家庭氛围来影响孩子的思政价值观,家校之间的沟通还能帮助调整思政教育的方向。
社会层面上的协同效应越来越明显。企业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这是落实思政教育理念的实际行动。社区给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平台,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多方构建起教育网络,才能让思政教育整体的效果更加显著。
全面创新推动思政进步
创新思维非常关键。咱们得跳出老套的灌输式思政教育,转而采用引导启发式。以往那种单方面的思政教育已经不合时宜了。就像老式的说教,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咱们还得在教学手段上动脑筋,比如用VR这样的新技术,就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思政教学体验。比如,用VR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革命历史现场,深入体会红色精神。
教学评价机制的革新是必然趋势。过去那种只看考试分数的做法,现在变成了综合素养的评估。比如,评价学生的品德行为和社会实践成果。这样的改变,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发展,进而增强人们的获得感。
大家觉得现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增强大学生的满足感上是不是做得挺到位的?快来点个赞、转发一下,还有别忘了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