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26人气: 作者:佚名
欢迎来到清华妈妈们创建的育儿社区~
特别感谢@湖畔整理
热门纪录片《寻找人工智能》总导演刘宏宇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曾就职于北京奥组委、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现为独立制片人。作品有:北京奥运会官方影片《永恒之火》、十集纪录片《中美之间》、CCTV-9《跨越海上丝绸之路》、《青衣张火丁》等。
大家下午好。我是刘宏宇。我们的十集纪录片《探索人工智能》五月份在江苏卫视播出。在爱奇艺的纪录片频道也可以看到,爱奇艺网站评分9.8。虽然我对我们的纪录片还是挺有信心的,但说实话,这个评分有点超出我的预期。我是一个纪录片工作者,另一个身份是一个五岁孩子的妈妈。我也是我们文华同心大家庭的一员,我的女儿也是晓彤姐的忠实听众。
为什么我要跟大家分享人工智能这个话题?去年这个时候,AlphaGo和李世石的人机大战一夜成名。突然间,人工智能这个词火了起来——大家都把2016年称为人工智能大爆发元年——而这把火从科技界蔓延到投资界,甚至整个社会。一时间,似乎大家都在谈论人工智能,也发现自己身边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和大家一样,我前段时间在文华同心买了科大讯飞的“小蛋”机器人。人工智能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它已经悄然来到我们身边,正在改变世界。
未来学家说2045年会有一个基点,意味着机器会在各方面超越人类。在文华同心小组,大家讨论过人工智能。我想从媒体人、母亲、女性的角度,分享一下我拍纪录片的经历,希望和大家分享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和思考。
预告片
为什么要制作这部纪录片?
我想知道我们的孩子将来会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
我虽然毕业于清华大学,但其实是个文科生,不是理科出身。之前拍的纪录片多是人文、历史题材,这是我第一次拍科普题材的纪录片。那么为什么接下这个片子呢?因为我很想知道人工智能现在处于什么阶段,未来会走向何方;想知道我们的孩子在2045年会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想搞清楚这些问题,于是带着我的团队“出发”,这个团队也是一群以文科生为主的女性。
人们在看好莱坞科幻电影的时候,总觉得未来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会取代甚至统治人类,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啊。我们的采访对象之一是一位母亲,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谷歌科学家李飞飞。她说:“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世界,谁来改变人工智能呢?”我曾经跟我孩子的父亲开玩笑说,如果未来机器统治人类和地球的命运不可逆转,至少我希望到时候我的孩子能有资格跟机器对话。当然,这是开玩笑的:)
我们的纪录片是在 AlphaGo 和李世石即将对决之前开拍的,而片尾正是柯洁与 AlphaGo 进行新一轮人机大战的时候。很有意思,好像我们的循环是一个完美的闭环。去年我们和纪录片主持人兼制片人杨澜一起走访了全球 5 个国家、30 多个顶尖实验室和研究机构,采访了 60 多位行业领袖。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对人工智能最全面的探索。
我们查了很多资料,发现还没有一部如此大规模的纪录片来做这件事。这部纪录片可以说是群星璀璨,聚集了众多顶尖科学家,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详的科学家,比如 Facebook 的 Yann LeCun、斯坦福的李飞飞,以及刚刚离开百度的吴恩达,他们都是这一轮人工智能的领军人物。我们还采访了很多机器人专家,比如石黑浩、日本的高桥盾等。我们还走访了很多大学实验室,包括 MIT、斯坦福、牛津、剑桥的实验室,以及 IBM、谷歌、Facebook、微软等一些大公司,还有百度、科大讯飞等国内实验室。下面是一些照片——
我们的创作团队,从杨澜到我,到分组导演,几乎都是女性,都是文科生,很多都是妈妈。创作过程确实很艰难,背后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我们不想做一档纯科普的科普节目来讨论人工智能的技术,我们希望有一些人文的思考,核心是讨论人与机器的关系。所以纪录片里邀请了一些社会学家、名人甚至艺术家,比如好莱坞影星摩根·弗里曼。在片中,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谈人脑,画家叶永青谈艺术与创造力,人与机器的区别等等。我们积累了几百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形成了十集,总共250分钟的节目。我们希望用历史、生活、机器人、深度学习、社会影响、未来人际关系、人机共生等关键词来讨论人工智能。
什么是人工智能?
当今的人工智能是什么样的?
机器人=人工智能?
机器真的能思考吗?机器真的比人类聪明吗?
有一天我们会被他们取代吗?
机器将在多大程度上扩展人类的智能?
他们是谁?我们又是谁?
你准备好迎接人机共生时代了吗?
什么是人工智能?
这些问题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也是我们创作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说到人工智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机器人。其实,机器人不等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也不等于机器人。文华同心小组购买的“小蛋”就是一个有着机器人外表的实体。我们小米家里的扫地机器人,也是人工智能。其实很多人工智能都是以看不见的形式存在的,比如网购链接的推送;比如我们经常用的美图秀秀里面用到的计算机视觉技术,这些都是人工智能。
如今人工智能的出现其实并不重要,它以各种形式存在,有形的、无形的,有时就藏在你的电脑后面,也成为了一门融合了工程、人机工程、自动化、计算机、视觉技术等多门学科的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机器真的能思考吗?如今的人工智能比人类更聪明吗?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取决于从哪个角度来看。其实在很多高级智能领域,机器确实已经超越了人类。比如围棋,这个我们引以为傲的智慧的缩影,目前的人类冠军已经被 AlphaGo 击败(包括后来的 Master)。但在很多常识性的“简单”问题上,机器确实很笨。
拍完这个纪录片,看了全世界各种机器人,我觉得AlphaGo是最聪明的。不只是因为它赢了(围棋)。据说围棋的可能性比宇宙中可观测到的原子数量还要多。IBM的“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靠的是机器的蛮力——一分钟算两亿步,穷尽了所有的可能性。其实,机器算不了围棋。AlphaGo引入了策略,它有一个价值体系,体现了思维成分。
AlphaGo与李世石的第二盘对弈第37步,他所下的这一步棋被认为是狂棋,因为不会按照常理出牌。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挺吓人的,好像它已经超越了人类智力的界限,有了自己的认知。另外我觉得特别神奇的是——我们当时没有拍到——两个德国机器人创造了自己的肢体语言和语言系统,让它们能够相互交流,而且这个系统也超越了人类语言的界限,让人感觉机器人真的开始思考了。
纪录片讲的是谷歌的猫脸识别系统。它到底是什么?科学家随机让机器“观看”YouTube上的各种视频,一周后发现,在用许多台计算机搭建的“神经网络”中,有一个“神经元”每次看到猫就会变得非常兴奋,而没有猫的图片或信息时它就沉默了。也就是说,没有人教机器,而是它自己“学习”的。学习是人类智能的表现。当你发现机器已经开始学习时,你会怀疑人类是不是生物进化的最终形态?
另一件让我感触颇深的事情是人工智能带来的工业革命,也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知道,从工业革命开始,机器和人类似乎就一直在角力。
起初,机器取代了体力劳动者,比如蓝领工人;现在人工智能开始挑战脑力劳动者和白领。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律师,未来法学院的学生会不会找不到工作?还有人工智能医生,帮助检测和分析X光片和癌症,速度比人类的判断更快。一个普通的放射科医生可能需要在医学院学习七年甚至九年,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才能读懂CT或其他片子,但一个人工智能“医生”可能只需要“学习”几个月,就能比人类更准确地发现隐藏或细微的癌细胞。
现在股票行业广泛使用的股票交易,其实都是由人工智能进行的。我们采访的美联社,包括腾讯,都有人工智能“记者”在写文章。文秘、金融行业也有。随着无人驾驶汽车的快速发展,未来司机是否也会失业?这些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个充满各种形状和大小的机器人的世界,它们可以在天空中飞行,也可以在地面上飞行
我们需要机器人吗?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机器人?
现实中我们有真正的机器人吗?
一个充满各种形状和大小的机器人的世界,它们可以在天空中飞行,也可以在地面上飞行
你可能会说,“哦,这些都是比较简单的任务,我们人类有独特的情感和创造力,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但我们影片中还出现了一位人工智能“画家”,英国科学家研发的“绘画傻瓜”,它会画画!它画的画非常有创意,堪称艺术品,正如我们后来采访的画家叶永青所评价的那样。
说到情感,微软的小冰目前已经有8000万用户,很多人开始与小冰进行情感互动,甚至把它当成网络情人。
日本的 Pepper 机器人甚至能进行一些情绪演算,因为它有情绪演算图。有一次它在和人类棋手下棋时,“观察”了周围的人,发现每次胜利之后,周围的观众都很开心。于是它和这个人下了几盘棋之后(忘了是下棋还是打扑克),输了的时候,它反映出来的内心情绪其实是开心,说明它能赋予自己情绪。
机器人正以如此快的速度“入侵”人类引以为傲的各个领域,我们真的担心有一天超级智能机器人会控制人类。甚至有人说机器人会带来地缘政治或世界格局的变化,因为有说法称,一个国家未来使用机器人的数量,可能决定其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机器人所带来的伦理、法律、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问题,已经开始浮现。
机器人酒店
麻省理工学院的折纸机器人
罗布卡普
DARPA 挑战赛
石黑浩的双胞胎机器人
高桥智隆的机器人世界
机器人酒店
机器人或许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在希腊神话中,就已经有机器人和人造人了。“机器人”一词最早出现在1920年捷克的一部科幻剧《RUR》中,原意是苦力。
文华同心微信群里大部分都是家长,家长们可能比较担心让孩子提前了解人工智能。通过拍这部纪录片,我们看到了很多形态各异的机器人,甚至能飞上天、落入地下的机器人,非常有趣。下面举几个例子:
日本长崎有一座大型度假村叫豪斯登堡,是仿照荷兰的豪斯登堡建造的。这座度假村拥有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酒店。这家酒店只有十名人类员工,却有超过200台各种类型的机器人。客人进酒店时,机器人会负责办理入住手续和行李的取送,完全看不到人类员工的身影。
办理登机手续的柜台是由一位机器人女士和一只机器人恐龙管理的!
你通过面部识别“扫脸”进入房间,房间里还有一个类似“小蛋蛋”的机器人,名叫朱莉娅,她会和你对话,你可以问她天气、气温,让她帮你开关灯、调窗帘等。
机器人酒店里还有一家机器人餐厅,里面有机器人厨师、机器人接待员、机器人迎宾员、做冰淇淋的机器人、调饮料的机器人,甚至还有做煎饼的机器人。小孩子很喜欢,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 CSAIL,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我们发现了一个只有人类指甲盖大小的折纸机器人,它在受热时会收缩,而且可以移动。这个机器人有什么用呢?当这个机器人由一种可以被人体吸收的材料制成时,它有广泛的医疗应用。比如,如果你想让一颗药丸或一种药物到达人体的特定位置,你可以把机器人吞下去,从外部控制它,把药物送到想要的治疗部位。
每年全球都会举办机器人足球世界杯,叫Robcup。在这次Robcup上,中国队表现非常出色,分别获得亚军和冠军。Robcup每年都会举办,今年应该是在日本,去年我们在德国莱比锡拍摄。RoboCup的目标是在2050年组建一支可以和人类球员较量一较高下的机器人足球队。我不知道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但是如果你看RoboCup的话,你会发现它分为人形组和非人形组。非人形组的机器人脚下有轮子,以机器的形态出现,力量很大,速度很快,射门很准,发挥了机器的长处;人形组的机器人很笨拙,当然也很可爱。
影片中我们拍摄了浙江大学的人形机器人团队,他们完成一个镜头、抬起一条腿、走路,都不容易。这反过来让我想到,人类真的是非常精密的“仪器”,我们四肢关节的灵活性是无可比拟的。你可以想想我们的孩子,他们迈出第一步,跑一次,做一次双脚跳……这些其实都不容易。
另外一个有趣的机器人比赛是DARPA(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机器人挑战赛,该比赛每两年举办一次,起因是日本的地震海啸和福岛的核泄漏。如何进去关闭泄漏的设备?如果人进去,肯定会受到辐射。如果有机器人代替人来做这些事,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这也是DARPA机器人挑战赛举办的初衷。在这个比赛中,你可以看到一些更大更强的机器人,比如波士顿动力公司的Atlas机器人,机器人要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比如下车、开门等。
阿特拉斯
如果你的孩子对机器人感兴趣,家长不妨关注一下这两个比赛。它们在我们的纪录片里拍摄过,你也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短视频。即使你不会说当地语言也没关系。我的孩子才3岁多,他看得很兴奋,因为真的很有趣。
日本是机器人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我们在那里见到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其中之一就是石黑浩的双胞胎机器人,他致力于制作具有高度仿真的硅胶皮肤和眼睛等细节的机器人。
石黑浩和他的双胞胎机器人
我们采访的另一位科学家 Tomotaka Takahashi 创造了一个有点日本漫画风格的机器人,非常卡通可爱。
高桥智隆的卡通机器人
说“我累了”的机器人是高桥制作的Robi,它可以说8种语言,看上去十分可爱。
在斯坦福,有一台给教授买咖啡的机器人,每天它准确无误地出门,乘坐电梯,下电梯,走到咖啡店,把订单交给咖啡店店员,回来的路上,它知道要小心,不要把手中的咖啡洒出来。
另外一款机器人很有礼貌,如果它看到前面有两个人在聊天,它经过的时候不会从中间穿过,而是会绕过去,可以说是非常绅士的一款机器人了。
在人类与机器共存、共同进化的世界里,是什么让人类变得独特且不可替代?
深度学习引发第三次浪潮
人类创造机器人作为我们的帮手和朋友。它们承载着我们的想象力、天赋、智慧和创造的热情。机器人可以是人形的,也可以是各种形态的。我们也通过机器人审视自己。如果未来是一个人与机器共存、人与机器共同进化的世界,我们也会思考人类有什么独特之处是无法被取代的?
人工智能为何在经历寒冬之后,一夜之间突然又火了起来?我觉得是因为“深度学习”(又称人工神经网络)的兴起。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是上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概念,经过一番波折之后,这次遇到了互联网和大数据。计算机性能的飞速发展终于给人工神经网络提供了合适的发展环境,于是就爆发了。
深度学习的技术细节特别复杂,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们纪录片的第五集和第六集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在采访中,几乎每位科学家都表示,要做的就是教会机器像小孩一样学习。AlphaGo的创始人说:“虽然我们现在可以创造出AlphaGo,但如果你让我造一个像两三岁小孩一样聪明的机器人,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
这对我来说就像是天启一样,我突然有了灵感,觉得自己找到了创作这部电影的角度:孩子的学习是多么了不起的过程,他的成长中又发生了多么奇妙的事情。通过机器人的参照,我开始用新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长,发现很多看似“简单”的事情背后,其实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和艰辛。
不止一位科学家表示,人工智能前进的最大障碍是不懂得如何把人类或动物的学习方法应用到机器上。人工智能在垂直领域、相对狭窄的领域有优势(比如机器人完成特定的任务,往往比人类做得更好),但人类的奇妙之处在于,他们可以做很多不同的事情。
科学家确实是一步步教会机器看、听、说,就像养育孩子一样。日本一位教授说,人工智能的道路就像人类的孩子一样,我们先通过眼睛认识周围的世界,然后身体变得灵活,然后我们说话。这是人类成长和学习的顺序,也是机器(人工智能)的顺序。
一位母亲和一位父亲,因孩子的成长而受到鼓舞
上文提到的女科学家李飞飞,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从自己的孩子身上得到了启发:为什么两岁的小孩能轻易识别那么多东西,还认出自己的妈妈?假设从零到两岁,每一次眨眼都算作按了快门,那么到两三岁,孩子已经看过上亿张图片了。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量。受此启发,李飞飞将大数据的概念引入深度学习。正是有了大数据的加持,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理论模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迎来了这一轮人工智能大爆发。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位父亲——我们给他“贴上”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反对者的标签——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 Gary Marcus,他的灵感也来自两个孩子。他认为用大数据来研究深度学习是错误的。为什么?他的观点是,人类小孩是用小数据来学习的,而不是用大数据。就拿猫的识别来说,如果想让小孩识别猫,需要给他看一周的猫的图片吗?不需要。只要给他看几张图片,他就能识别真实的猫,甚至是卡通猫。机器不具备分类、概括、举一反三、举一反三的能力。机器依靠大数据,这还是依靠机器的蛮力。他认为,虽然现在深度学习的概念这么火,但这些路子行不通,因为它们不是人类学习的根本途径。
在制作纪录片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学习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我的女儿也成为了我观察的对象。
每年四月,清华大学都会举行校庆,我们有回校园的传统,于是我带着女儿回到了学校。墙上挂着十年前我们穿着毕业服拍的集体毕业照。照片很模糊,几十个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脸也看不清,但女儿一眼就认出来了,说:“妈妈,这是你。”当时我就在想,在这一秒,哪怕是0.1秒,她脑子里经过了什么样的计算?她会把妈妈的脸概括成什么样的特征?
之前提到的机器人世界杯,那些人形机器人步伐和出手都非常笨拙、缓慢,为了保持肢体平衡,不得不无数次摔倒。我觉得可以用更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的运动技能。因为我一直觉得孩子在大型运动方面不太擅长,自己很不耐烦,有时候还会责怪她。拍完这个影片之后,有了机器人的参照,我才发现做这些事情其实非常难,这是一个如此艰难、曲折的过程,我觉得我们真的要学会尊重、欣赏和鼓励孩子。真诚地欣赏甚至赞赏孩子的不完美,可以说是拍这个影片最意外的收获。
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它们“入侵”了越来越多的领域。在人越来越像机器的今天,机器越来越像人。人类作为这个世界的一个物种,区别于机器的独特存在是什么?我从中感受到,培养孩子的个性、兴趣,保护孩子的天赋尤为重要。因为很多时候,中国的教育为了备考,会走标准化的道路,但其实标准化是最容易被机器取代的。那正是机器最擅长的,人无法与机器相比。所以我们要尽力保护孩子的兴趣,哪怕是非常小众的兴趣,因为这可能是未来不会被取代的独特性。
在谈论孩子未来的职业选择时,人们通常会说法律和医学是很好的职业。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一些可能不受重视的人文学科,如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可能正是机器短期内无法取代的。所以,如果你担心人类被取代,你不妨让你的孩子学习做机器不擅长的事情。
还有一点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包括与机器相处。我觉得这也是文华同心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未来如果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与机器共存的时代,培养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更好地与人相处,包括与冰冷的机器相处,也许会让孩子生活的世界多一点温暖。
我的孩子是女儿,女孩子容易忽视科普教育。拍这部片子也是在这方面给了我启发。李飞飞每年夏天都会在斯坦福为高中女生举办人工智能夏令营。她们的口号是:AI改变世界,谁来改变AI?在如此重要的、改变未来的技术上,女性不能缺席。我在微软的时候,看到一个宣传片,讲到科学对女孩子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也是我拍这部片子的一点启发。
我们的探索之旅,揭开了人工智能的种种奇妙,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也打开了更多的疑问。机器可以被复制,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我热爱生活,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我喜欢旅行,欣赏沿途的风景;我热衷于提问,对未知充满好奇;每一处风景、每一段经历,都改变了我,让我变得独一无二。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机器足够聪明,它会羡慕人类什么?我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还是爱?
人类并不完美,我们任性,想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智慧。我们创造了智能机器人,但也在它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希望、想象和恐惧。人类飞向太空,也走进了自己的内心。我们探索这个小宇宙的旅程才刚刚开始。谢谢大家。
再次强调重点
从人工智能思考儿童教育
1、尊重孩子的天性和自然过程,欣赏他的不完美(人越来越像机器,机器越来越像人)。
2.性格、兴趣、才能,如果不标准化,就可能被标准化所取代。
3. 选择专业时不要跟风或目光短浅。“冷门”的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专业可能不容易被取代。
4.担心被取代以及做机器不擅长的事情。
5、学会与机器相处,更要学会与人相处,培养温暖健康的性格,珍惜我们作为人类所特有的品质。
还有一句话
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不妨仔细看看几本书,它们也是由纪录片团队撰写的——松尾丰的《人工智能热潮》和马尔科夫的《与机器人共舞》。
该纪录片爱奇艺链接:
%2Fv_19rr7hc8sg.html%3Fdummy%3D&u1=wxidoG0a9jpeVh8WCe9eXLyxD7Kvdg1Q&u2=wxidoG0a9jpeVh8WCe9eXLyxD7Kvdg1Q&share=MSG
(微信客户端打开)
- 结束 -
收听专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