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诉求 英文-诉求英文情感怎么说

时间:2024-06-27人气: 作者:佚名

一个符号,千块方砖,穿越时空五千年,如幽灵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流淌。这个带着历史印记的符号——陶符、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宋书,记录了千百年来的繁华岁月,描绘了千百年来的战火硝烟。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俯视着世界上从野蛮到文明的各种文化,彰显着十四亿中国人民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文化自信。

这是什么?是汉字,是中华民族雄伟亘古的精神的结晶,是与西方一切语言截然不同、内涵深邃的“文化魔方”。今天,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汉字,人们的脑海中就会立刻闪现出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胎记和文化基石,热爱汉字就是热爱中国,肯定汉字、推崇汉字、学习使用汉字、弘扬汉字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信心和责任。

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汉字作为汉语最重要的传播工具,作为记录汉语信息的载体和媒介,在汉民族以及以汉族为中心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陆毅:《汉字:中华文明的历史丰碑》,《光明日报》2007年4月6日)

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国是世界五大文字起源之一。其他四大文字起源的文字,即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美洲的玛雅文字,都已成为历史遗迹。印度梵文已不再是社会通用的文字。只有汉字是“不朽的”。俗话说:草木秋枯,松柏常青!

汉字记录和凝练着中华文化,因此被称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通过研究汉字,人们可以了解中华先民的生产生活场景。汉字作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诉求,至今仍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最有力、不可替代的纽带。

《说文解字》作者许慎说:“文字,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传后事,后人知古事。”春秋时期,孔子编纂了《诗经》、《书经》、《礼记》、《易经》、《乐记》、《春秋》,并称“六经”;儒家经、史、子、诗、歌、文,以及《楚辞》、《史记》、《九章算术》、《资治通鉴》、《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红楼梦》……这些世界文明史上的不朽巨著,都是用汉字写成的。

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曾说:“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已成为中华精神文明的旗帜。”“我们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不同民族的人因方言而发展出自己的文字,创造了两种语言混杂的混合语,最后使拉丁语变得空洞而死寂。文字语言化的后果是如此的有害;汉字没有走语言化的道路,所以至今仍屹立于世界,成为一大奇迹。”(饶宗颐:《符号、首文与字母——汉字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页)

虽然中国各地的方言差异比欧洲各国的语言更大,但由于汉字是“表意”字,而非“表音”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畅通无阻。这方面,或许应该感谢两千年前的“车行同轨,文字同源”。汉字自古以来就是唯一统一的生命线,把不同语言、不同习俗、不同血统的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器物文化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和谐、拥有共同“汉字血脉”的中华大家庭。

汉字是中华民族团结最深厚的文化基石,没有汉字,中华民族就失去了最深厚、最根本的文化基因。从文化角度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主要是汉字文化的自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汉字及其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汉字是记载中华文化的符号体系,几千年来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从每一笔到结构章法,无不彰显着书法家的情感和个性。或直或曲,或粗或细,或实或虚,或舒展,或庄重,或沉稳,或飞扬,或雄伟,或壮丽,或飘逸,或潇洒,或刚劲,或险峻,千变万化,神秘莫测。每一个字、每一件书法作品都承载着不同时代不同书法家的情感诉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一大特征。

汉字是维护祖国统一的文化基因

汉字作为记录中华文化的载体和媒介,历来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支柱。“天下为王土,万民为臣。”(《诗经·小雅·北山》)“大一统”的思想是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在中国历史上,每逢分裂、战乱时期,必然会出现“大一统”的呼声和局面。国家的统一,不仅要靠政治、军事的力量,还要靠文化的统一、思想的统一。文化的统一、思想的统一,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文字的统一。没有文字的统一,中央的命令就无法在全国实行,国家就会分裂成许多小国。 正如梁启超所言:“吾国之文字,数千年来,无不通行,故文字为团结各族人民最有力之法。”(梁启超:《国语原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0页。)

古人早已认识到文字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周宣王时期太史公所写的《诗传》是历史上最早的汉字书。秦朝建立后,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宰相李斯主张统一文字,凡不符合秦文者,废之。李斯所作《仓颉篇》,侍御史赵高所作《元历篇》,太史胡务敬所作《博学篇》,均以《诗传》大篆为准,或加以大大简化、修改,即所谓小篆。”(《说文解字·序》)在秦国原有的小篆基础上,实行“同文”,结束了“语音不同,字形不同”的混乱局面(《说文解字·序》)。

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正如美国小说《乱世佳人》译者傅东华在《文字统一研究》一文中所说,秦朝“制一统文字以继往开来,奠定了中华民族两千年文化政治统一的基础,其贡献不亚于禹。”后来,汉朝继承了秦制,继续实行“统一文字”政策,随着汉隶(即“隶变”)的出现,汉字走上了规范化“方块字”的发展轨道。

汉字是形、音、义相结合的图形符号。从汉代至今,无论不同朝代如何发音,汉字的字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今天所说的汉族和汉字,都起源于汉代的“汉”。宋代印刷技术发展之后,汉字的字形基本固定。汉字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基因,是维护民族团结最持久、最深刻、最强大的力量。

汉字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汉字是世界文明史上寿命最长、最具活力的文字。以汉字为主要载体的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长期处于人类文明史上的主导地位,并深刻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许多周边国家的历史,形成了“汉字文化圈”。正如安子介先生所说:“在世界几百种语言中,汉字对人类文明所起的推动作用,是历史上无可比拟的。”(李民生:《安子介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汉字文化》1996年第1期。)

汉字是联合国六个工作文字之一,联合国设有中文部门。计算机问世后,中国人发明的“五笔字库”被用于输入汉字,这一技术在全世界华人界得到广泛应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掀起了国内的“汉学热”和国际的“中华文化热”。目前,全球已有30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孔子学院遍布五大洲。全世界学习汉语、能认识汉字的人数不断上升,仅日本学习汉语的人数就已达两百万,韩国学习汉语的人数也有50多万人。

70多年前,毛泽东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中国现在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断绝历史。”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明确指出:“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只有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如果失去了,精神生命线就断绝了。”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根源来自于“古老而永垂不朽”的汉字,汉字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爱护汉字、使用汉字,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在看到教师们亲手制作的教材时,意味深长地说:“我坚决不同意把古代经典诗词文句从教材中删去,‘去中国化’是非常可悲的。这些经典应该刻在学生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所谓“去中国化”,必然意味着“去中国文化”;“去中国文化”必然意味着“去中国化”。我们坚决反对台湾当局为推行“台独”路线而搞“去中国化”“去中国化”的行动。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祖国大陆同根同源、同文化同文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绝不允许任何人刻意推行“去中国化”“去中国化”。

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故宫里珍藏的文物、辽阔大地上展示的遗产、古籍里书写的文字,都活起来。”(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3页)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线,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大变革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

如何才能“让古书中的文字活起来”?在千万种选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文化自信、文字自信。要从意识形态的高度自信地肯定汉字、推崇汉字、学习汉字、运用汉字。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要把学习汉字、汉字文化作为“抓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教学,把“中华文化基因”嵌入青少年心中,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最现实、最有效的办法。

让汉字在信息时代大放异彩

20世纪70年代,与西方文字有很大差异的汉字能否进入信息时代,是全世界关注的科技难题,但中华民族从来不缺乏创新、奋进的精神,这个难题早就被解决了。

由中国工程院发起并主持、我国95位院士推荐评选的“中国20世纪重大工程技术成就”于2001年12月21日揭晓。在25项名单中,位居第一的是体现国家硬实力的“两弹一星”,位居第二的是体现国家软实力的“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技术革命”。(见《航天工业管理》2002年第1期第44页。)有关资料显示,第二项重大科技成就的重要贡献,包括王选领导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王永民发明的五笔字型为代表的高效“形码”汉字输入技术。这两项重大工程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使我国突破了汉字难以输入计算机的“瓶颈”,让汉字进入信息时代,焕发新生。

中央电视台《汉字拼读大赛》等热播节目收视率空前高涨,表明全国人民不仅喜爱汉字,而且非常关注汉字的现状和应用。

科学研究和应用实践早已证明,汉字在信息处理和网络应用方面的表现丝毫不逊于英文,甚至在输入速度和文字识别方面还超过了英文。毫无疑问,汉字是优秀的文字,是信息社会中能与西方文字并驾齐驱的文字。

目前,用计算机处理汉字是我国全体文字工作者日常的主要工作方式。要想让汉字“活起来”,当然要“打”出来。特别是几万个“古书字”,也必须“打”出来,只有打出来,才能“活起来”。不能进入计算机的字,很难存活下来!

汉字归根结底是“象形字”,数以百万计的汉字只是“字形”不同而已。因此,要使汉字“输入后活过来”,就必须采用“一字一码”和“字形”编码的“形码”输入法。国家标准(大字符集)有27533个汉字,而“拼音”通常只能“输入”几千个常用字。大部分不认识的汉字都无法输入,恐怕也难以“活过来”。

热爱汉字就是热爱中华文化。古书中的汉字要“活”,那么现在的汉字呢?当然要活得更好!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伟大基石,必须不断加强和巩固。要把汉字与高科技融合,用多种方式号召全国人民热爱汉字、学习汉字,把古书中写的汉字打出来,使之成为全民的基本修养和情操。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迎接汉字的春天,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王永民,“五笔”字体发明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改革开放先行者;全根贤,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中国记忆资源建设首席评审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展开全部内容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话题

圆脸妆容   多吃蔬果清淡饮食   避免甜食过多   适量补充水分   夏季饮食注意事项   儿童夏季饮食   清淡易消化饮食   饮用豆浆   饮食习惯调整   酸性液体反流   反流性食管炎   教育改革与发展   泉州市教育局   教育第三方网   安全考试环境   高考护航   防疫方案   高考工作   贵州高考   高间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