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27人气: 作者:佚名
杜甫最含蓄的一首诗,连作者都以为是褒义,其实却充满讽刺
《咸庸诗》有言:“诗如作文,宜避直接,宜迂回。”意思是说,写诗就像写文章,最好不要太直接,这样很平淡,最好用一些委婉的语言,含蓄地表达内心的感受,效果会更好。
音乐创作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言一意二”是最难掌握的。
我先说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作者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描绘事物或情景上,创造出完美的意境。由于字与意之间存在距离,读者可以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探究诗中的含义,得到“字外之意”和“弦外之音”,从而给诗增添了无限的审美情趣。
其次,这样写也比较难,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说此”本身必须是一首完整的诗,第二,“此意”必须能通过或明或暗的暗示让人清楚地明白,如果读者无法明白其中的意思,那么它就不是这样的作品。
杜甫的《赠华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金城的丝管昼夜吹奏,一半在江风中,一半在云朵中。
这首歌只应在天堂存在,在人间能听到多少次?”
这是一首有声有色有情有韵的音乐赞歌。“丝管”音色优美,旋律悠扬,犹如天籁,让人有“如听天音,耳中暂时清”之感。世人无从欣赏,别说“几遍”,连一次都难以欣赏。同时,这也是对华清的一种讽刺和警示。
首先,“赠华清”这个题目就很能说明问题,平叛有功的华清却骄横无礼,对朝廷不敬,甚至篡夺皇帝的音乐。
其次,诗中还暗示“天”指皇宫,“人”指百姓,这是一首只有皇帝才能欣赏的音乐,百姓又怎能听得见呢?
据《唐书》载:“上元二年(761年)四月,子州刺史段子章叛乱,攻打东川刺史李环于绵州,自立为梁王。五月,成都太守崔光远率华敬鼎攻下绵州,斩杀子章。”可见华敬鼎是一位武艺高超的猛将。
杜甫曾写过一首诗,叫《华清嬉歌》,全文如下:
成都有一位猛将,名叫华青,这个名字,就连初学说话的小孩都知道。
用之如鹰隼引火,见贼多,心才少。
绵州副史官在哲皇上撰文,我这个尚书今日便来清扫平整。
子张的头骨上沾满了鲜血,他捡起来扔给了崔太医。
李大人有这么大的威信,人人都说您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既然都说他天下无敌,为何皇帝不召他镇守京城呢?
唐朝统治者认为黄色是太阳的颜色,太阳是皇帝尊严的象征,因此从唐高宗宗章元年(668年)开始,禁止官员和平民穿任何黄色衣服,赭黄色成为皇帝日常服饰的专属颜色。
这首“戏谑”式的诗,既肯定了华敬鼎的武功和镇压段子章叛乱的功绩,又对他提出了颇为温和的批评。
《赠华庆》为其续篇,批评华敬鼎平定叛乱后,以乐庆功,终日歌唱。乐曲不仅规模宏大,“一半在江风,一半在云间”,而且曲调优美,故有“此乐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听几遍?”之说,看来华将军并非一个很粗鲁的草包。不过,也有人怀疑华庆是否篡夺了皇帝的礼乐,因为“天”可以理解为宫廷,“人间”则是指宫廷之外。
据《旧唐书》记载:开国之初,唐高祖李渊令太常少卿审定唐朝宫廷音乐,“皇帝入宫时,奏‘太和’;诸侯出入时,奏‘舒和’;太后出入时,奏‘承和’。”在封建社会,车马、服饰、音乐、舞蹈等都纳入礼仪制度,等级森严,谁也不得逾越。
杜甫曾赠诗一首,讽刺他的所作所为,但因为太过委婉含蓄,华静鼎自己也以为这是对他的夸赞,让大家好好欣赏天籁之音。不过这也间接说明杜甫的诗歌确实已经登峰造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