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27人气: 作者:佚名
佩里·诺德曼认为:“图画书是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书籍,它依靠一系列图片和少量文字,或者根本没有文字,完全依靠图片来传达信息、讲述故事。”图画书以其独特的儿童视角,日益成为幼儿最重要的阅读材料。
通过阅读,幼儿有机会用绘本的“眼睛”去了解超越自身视野的更广阔的世界,与绘本中的人物产生共情,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绘本在现代儿童情感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深入探讨绘本的情感价值并探索其应用于教学实践的途径。
1. 孩子需要的情感体验
01
情感多样性
人的情感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喜怒哀乐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情感体验。
然而,我们在幼儿情绪教育中常常存在一些误区,希望孩子从各种活动中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刻意回避沉重、消极的情绪。其实,教育者应该认识到,要引导孩子拥有积极乐观的情绪心态,更要意识到生活中偶尔出现的悲伤、愤怒等情绪是完全正常的,这些负面情绪状态是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化解的。
《幸福》和《悲伤》两本绘本相得益彰。《幸福》针对的是中年级的孩子,主题是介绍“幸福”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身临其境,串联自己的生活经历,描述和感受“幸福”这种抽象的情感状态。
《悲伤》绘本针对的是年龄较大的儿童。“悲伤”这种情绪比快乐更难理解,所以绘本不仅用散文式的语言向我们介绍“悲伤”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更重要的是通过实例与孩子交流:“什么情况下会悲伤?悲伤时我们可以做什么?”孩子们也从绘本中了解到“我们不会一直悲伤,悲伤的感觉过一段时间就会消失,我们会再次快乐起来。”这样下次再面对一点悲伤时,他们就会尝试用更好的方法让自己摆脱负面的情绪状态。
在阅读图画书、体验多元化情绪时,孩子的情绪健康更容易得到有益的发展。
02
表达真情实感
人类天生愿意接近“真实的情感”,僵硬的情节、贫乏的人物、哀怨的情绪,很难引起孩子的兴趣。优秀的儿童文学,无论语言是幽默、讽刺、温暖、雄辩,都能真正用真实的情感吸引孩子。
情绪的自然流露最能打动人心。丰富而真实的情感,绘本能和幼儿谈论什么呢?主题可以很广泛,可以是惊心动魄的冒险,可以是日常生活的悲欢离合,甚至是我们难以谈论的“死亡”。
在绘本《獾的礼物》中,作者用温情的笔触写下了自己对死亡的理解。死亡是什么?是獾“走向一条长隧道的另一端”。冬天,獾离开朋友而死,朋友们聚在一起,缅怀獾给他们带来的帮助,这些都是无价的礼物。随着冬天过去,春天到来,朋友的悲伤渐渐消散。鼹鼠走到他最后一次见到獾的山坡上,对獾说了声“谢谢”。不知道有多少人读到这里会泪流满面,真挚的感情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共鸣。这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的书。
03
以爱与梦想为指引
绘本作为当今幼儿的主流阅读材料,成为成人和社会向幼儿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本·奥克里在《天空中的鸟儿》一书中写道:“故事的神秘性和强大的力量常常被人们忽视,它们以一种无形而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你心灵和内在自我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你,成为你的一部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阅读在幼儿心灵成长和价值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童年阅读有时会存在于一个人一生的感受和观念中。
《花奶奶》这本绘本就像一位慈祥的老太太在向我们讲述她的人生故事。当她还是个叫爱丽丝的小女孩时,听完爷爷的故事后,她会说:“爷爷,我长大后要像您一样去远方旅行。我老了,要像您一样住在海边。”爷爷会告诉她:“但你一定要记得做第三件事,做点让世界更美好的事。”花奶奶在这三个理想下过着美好而平静的生活。
这个故事,配上感人的画面,总是让人热泪盈眶,感动不已。回忆起这本图画书,我们总会想起那位美丽而独立的绿袍女子,想起那句“你必须做点什么,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华奶奶留下的鲁冰花,将伴随着这句话,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在新的地方,在新的人的心中继续绽放。
理性的教导往往对爱与美的培养无效,但好的书籍却能轻易做到这一点。绘本阅读能唤起孩子对父母、邻居、同龄人、自然等的爱的敏感度,激发孩子对美丽图案、美丽文字、美丽情感、美丽意境的领悟力,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2. 绘本阅读情感价值探索的意义
01
情绪宣泄渠道
绘本的结构特点更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和阅读兴趣,吸引孩子沉浸在故事情节、意境和画面之中。一本好的绘本,如果配上老师的合理引导,给予孩子自由感受和表达的机会,可以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宣泄各种情绪提供非常好的空间。
绘本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比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更加夸张,冲突也集中在短短的几页纸上。每本绘本都传达一种或多种情绪,有时多种情绪状态交织在一起。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有时能发现与自己相似的冲突状态。在良好的阅读状态下,孩子们可以随人物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感受、一起想象……这种共鸣能有效释放孩子的情绪,从而培养孩子健康的情绪心态。
02
培养同理心
共情是指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辨别和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感受的能力(《共情训练对4-5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王宜林,2018)。研究表明,共情与社交能力呈正相关,对幼儿的社会性成长具有重要价值。
一方面,绘本故事取材于儿童的生活,从他们熟悉的事物出发,能激发和触动儿童的共情能力,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带入角色,模仿角色的表情和动作,融入故事的情节发展和情境状态,有利于提高儿童的情感感知能力,使他们愿意站在角色和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另一方面,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发现自己的语言表达、行为表现等会如何影响他人,从而积极提高自己情绪表达的能力。
3. 绘本情感价值挖掘策略:以绘本《我要妈妈》为例
01
“图片×文字”阅读
佩里·诺德曼在《儿童文学的欢乐》中说:“一本绘本至少包含三个故事:一个是用文字讲述的故事,一个是用图画暗示的故事,一个是文字与图画相结合创造的故事。”如今,绝大多数绘本都采用了图文结合的形式。被誉为“日本画之父”的松井直树先生甚至把绘本称为“图画×文字”的艺术。儿童文学作家也创作出了许多兼具艺术性和文学性的优秀绘本。
图片与文字两个维度是我们探索绘本情感价值的重要角度。图片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能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图片中可以清晰的感受到环境的氛围、人物的情绪状态;而绘本中的文字可以对图片做出很好的衔接和补充。文字可以生动地向我们描述更多有关故事的细节,使得绘本中传递的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从图画来看,《我要妈妈》绘本中大量运用了图画符号,使得图画本身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很好地衬托出了小蛇的情绪。儿童是讲图的优秀参与者,他们“很早就具有了对图像语言和视觉符号的惊人感知和解读能力——有时比成人敏锐得多”。
教学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图片,重点观察蛇所处环境的变化,以及蛇的表情。与幼儿交流:蛇现在在哪里?你怎么知道的?它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你怎么知道的?你能模仿蛇的表情吗?我们刚才模仿了蛇的表情。你能更形象地描述一下蛇的心情吗?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从文本来看,全文的句式结构非常规整,多数页面的句式结构相似。同时,大量使用动作描写、对仗的词语,“东看西看”、“往上看往下看”、“爬上爬下”、“钻进去钻出来”,这一连串的重复词语将小蛇的紧张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而每次得到的答案都是“妈妈不在”的失落,每次寻找之后都会有看似危险的“突然”晃动,进一步衬托情绪。
教学中,教师在给幼儿讲述这个生动的故事时,要注意语调、语调的变化,有意识地强调前面提到的动词和“突然”一词之后的情节变化,引导幼儿通过文字进一步感受小蛇的情绪状态。
02
教师的经验和儿童的经验
作为儿童阅读的引领者,教师的相关经验非常重要。松井直树在《幸福的种子》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还很有限,他们自己读绘本很难理解故事的内容,充其量只是跟着文字读。相反,成年人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在阅读时,可以充分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思想,通过文字想象故事中描绘的世界,甚至会对某些内容产生共鸣,深受感动。如果能深度解读绘本的人,用爱给孩子们读书,一定会把文字转化成生动、温柔的文字,让这些文字到达孩子们的耳朵和心灵。也就是读者把自己的内涵融入绘本,把书的道理和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孩子们。这种言语的体验和心灵的交流,是孩子们自己读书所无法体会的。”
同时,幼儿亲身的生活经历是一切阅读顺利进行的基础,没有亲身经历,阅读几乎不可能进行。因此,教师在阅读前,需要衡量幼儿是否有相关经历,是否需要为之前的经历打下基础。在阅读过程中,也要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经历。
结合《我要妈妈》这本绘本,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学、阅读、生活中的相关经验,在正确理解、充分分析绘本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语言和策略,渲染绘本的情绪和意境,发挥自身的感染力,把故事生动地讲给幼儿听,并与幼儿讨论、交流自己所了解和感受到的。比如,幼儿不会表达“惊慌”、“紧张”等词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告诉他们要听,这样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另外,把孩子带入故事情境,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没有孩子经历过与母亲或父亲分离?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是你,你找了好多地方都没找到妈妈,你会有什么感受?”带孩子对绘本人物小蛇产生共情。这样,孩子才会真正开始融入故事和人物的心理状态。
03
情感的层次与对比
(1)情感层面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图画书,感受其中的情节,就会发现大部分图画书中人物的情绪和感受都有一个不断变化递进的过程,并不是仅仅用高兴、悲伤、愤怒……几个单词就能简单概括的。
我们再来看刚刚深入探讨过的绘本《我要妈妈》,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分析,我们已经深刻感受到了小蛇的失落和紧张的情绪。这只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情绪。当我们进一步阅读绘本时,我们是否能发现小蛇情绪的逐渐变化?小蛇第一次寻找妈妈和一次又一次找不到妈妈时的心情是否一模一样?显然不是。
首先,从一页一页的小蛇表情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小蛇刚睡醒的时候,是处于一种“恍惚”的状态;出门找妈妈的时候,有点慌乱却又装作一副悠闲的样子;当它一次次找不到妈妈,开始奇怪地抖动起来的时候,它就“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害怕;最后一幅图,小蛇极度的恐惧和慌乱被生动地表现在画面中。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将故事情节和孩子们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这种情绪变化就更容易被孩子们感受到。
了解小蛇的层层情绪,能有效促进幼儿与绘本的共情与共鸣,结合老师对故事的渲染,让小蛇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出。
(2)情感对比
绘本主要作为低龄儿童的阅读材料,往往整个故事需要浓缩在短短几页纸里,情感对比往往比成人读物“更快、更强烈”。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情感反差较大的绘本,我们应该首先注重分别理解两种情感,或者对其中一种情感有深入的理解,知道为什么这一页上的人物会处于这样的情感状态;此时,我们可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感进行比较,使对比更加突出。
《我要妈妈》第2页到第6页,描绘的是小蛇时刻的恐惧和紧张。但第7页,小蛇找到妈妈时,却出现了“一波三折”。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活泼,情绪反差非常强烈。两者结合起来,小蛇找到妈妈时的激动和兴奋,就显得更加感人。
只有把握了绘本中情绪的层次与对比,幼儿才能细致、全面地把握绘本中的情绪,才能对阅读材料有更深的理解。
四、结论
绘本是幼儿阅读的主要载体,是幼儿体验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的重要渠道。教学过程注重对绘本情感价值的深入挖掘,有利于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幼儿对美与情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培养幼儿更加细腻的情感敏感度,对幼儿健康的情感成长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
1.彭毅.世界绘本阅读与经典[M].南宁:接力出版社,2011.9.
2.陈晖.经典绘本赏读[M].新兴出版社,2012.5。
3.陈晖.绘本阅读艺术[M].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2。
4.刘丽丹,刘俊强.儿童文学出版物情感养成功能的实现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17(1).
5.杨凤秀.儿童文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培育[J].文学教育,2013(6).
6.牟群英.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审美情感价值探索——基于《滚动的汽车》教学案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4(1).
7.吴燕飞.绘本阅读的情感教育价值与策略[J].阅读与写作,2017(37).
8.孙建国.论儿童文学对儿童情感发展的促进及其优化策略[J].教育文化论坛,2013(12)。
9.丛婷玉. 情感教育渗透于幼儿园绘本教学的实践研究[J]. 孩子100(教师版),2020(8).
10.吕可嘉.基于绘本的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以情感绘本《礼物》为例开展情感主题活动[J].少儿100(教师版),2020(6).
— 往期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