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24人气: 作者:佚名
《生活》周刊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综合性进步刊物,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于1925年10月11日在上海创办。王志深任第一卷主编,邹韬奋从1926年10月起任第二卷主编。经过不断创新改革,《生活》发行量两年后达到4万册,1931年突破10万册,1933年达到15.5万册,成为当时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创下了当时中国杂志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生活周刊》诞生的初衷,是教育职业出版社想再办一份周刊,刊登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方面的新闻和简评。经过大家讨论,一致决定推选从美国归来的王志深先生为主编。1926年10月,王志深调任新华银行总经理,黄炎培便让邹韬奋接手《生活周刊》。当时,杂志发行量为2800份。
邹韬奋接手报刊后,立即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主张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选材要注重“有趣有价值”,文笔要“清晰流畅”。他先后开设了“读者信箱”、“小评”等专栏;同时重视处理读者来信,征求读者意见,开展为读者服务的工作;基本内容仍是对青年进行“事业修养”教育,成为抗战前有影响的时事、青年修养刊物。
从第二卷起,《生活》的宗旨逐渐指向都市平民的日常社会生活。第三卷继续寻求普通民众生活的改善,以社会转型为己任,更多地关注、探讨和解决爱情、婚姻、风俗习惯的改变等生活问题。第三卷末期,每期发行量已增至4万册。第四卷已得到广大民众的广泛接受,成功转型为都市大众文化生活杂志。从第五卷起,版式改版为书本体,篇幅增至每卷20页,并逐渐转型为时政新闻周刊。出版物销售量达8万册,广告收入猛增。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生活周刊》演变为以宣传抗日救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唤醒人民政治觉悟为宗旨的进步政治杂志。同时,每期销量达12万册,其中1931年《国庆国哀》专刊发行量达15.5万册,创下了当时报刊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随着社会影响的不断扩大,《生活》周刊遭到国民党政府的仇视和打压。1932年7月,邹韬奋被迫流亡国外。此后,《生活》周刊由胡愈之、艾寒松主编。
1933年12月16日,《生活周刊》最后一期刊登了邹韬奋事先写好的文章《告别读者》。邹韬奋在文中写道:“记者们始终认为,绝对不可侵犯的是本杂志在言论方面的独立精神,也就是报纸的人格。如果不得不屈从于干涉言论所附加的条件,无论用什么方法,为了我们自己的人格和报纸的人格,我们宁愿光荣地死去,也不愿屈辱地活着。”
1933年12月16日,国民党当局以“言论反动,思想过激,诬蔑党和国家”的罪名,下令停刊《生活周刊》,《生活周刊》在第8卷第50期之后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