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24人气: 作者:佚名
第三节 儿童故事赏析 第一节 儿童故事概述 对于儿童来说,故事永远是最受欢迎的文类。“讲故事”是大人与儿童之间交流感情的重要方式,是大人爱孩子的重要体现。大人以愉快的方式给孩子讲故事,极大地满足了孩子想被重视、被关注的愿望。因此,儿童故事在儿童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概念:凡是使用口语化语言,注重描写事件过程,强调情节生动连贯,适合口头叙述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称为故事。 (二)特点:在近现代文人开始创造故事这一文类之前,我国古代故事一直走民间化道路,千百年来都是口头流传下来的。因此,形成了结构简单、情节曲折生动、语言通俗易懂、口语化强等艺术特点。 具体来说,民间故事为了适应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顺序记忆的习惯,常常按照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的顺序展开情节。线索简单,脉络清晰,跳跃性不大,常采用三部曲式、重复式、对比式结构,形成连贯的结构。人物不多,关系清晰。很少使用倒叙等表达方式,对故事的开始、发展、转折、结局交代得比较清楚。语言明亮、简洁、通俗,使人们通过听觉就能了解故事的内涵。(4)署名性。二、儿童故事的概念与特点(一)儿童故事与故事的关系:儿童故事虽然大多是创作故事,但与民间故事有很深的关系。
现代儿童故事虽然大多由成人创作,但都具有书写性、个人性、固定性、署名性等特点,但在情节结构、语言表达、主题思想等方面,并没有脱离民间故事的一般范畴,与民间故事的亲缘性更为明显。首先,儿童故事在文体结构上继承了传统民间故事的基本特点,喜欢采用三段式、对比、重复等结构模式,使故事引人入胜,在儿童的脑海中留下情节发展的清晰线索,从而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其次,儿童文学语言通俗易懂、内容清晰、特别口语化的特点,与传统故事的民间风格相一致。第三,流传下来的优秀故事,思想主题明确、具体,能使人从中获得一定的教育意义。儿童故事同样具有主题明确、集中、教育意义强的特点。 (二)儿童故事的特点作为“故事”这一体裁,讲故事是故事创作的基本要素。没有讲故事,就没有故事这种艺术形式。一是故事的完整性。为了兼顾儿童思维的线性、直观性特点,每篇儿童故事一般都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没有详细的细节描写,更忌讳大段大段的讨论或心理刻画。环境描写也十分简练,叙事常常采用顺序手法,将故事完整有序地展开。故事的完整性会给儿童以完美的心理满足和审美享受。二是情节的曲折性。儿童故事在篇幅短小中,还要求情节紧张曲折,张弛有度,牢牢抓住小读者的注意力。
这是“讲故事”的核心内容。第三,悬念多。所谓悬念,是指在故事的开始或中间,把读者最关心的问题或矛盾设置出来,设置疑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但谜底却未解,让读者的思绪“悬”在那里,吸引他继续读下去,而悬念的解开、谜底的揭晓,则随着情节的深入,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悬念的设置,可以使儿童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使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二)主题明确,重点突出,思想性强。儿童的思想朴素,容易接受故事中人物、事件、行为的暗示。因此,故事作者往往利用这一点,选取古今中外的相关材料,经过艺术加工,挖掘出其中的教育意义,写出有趣的故事,给儿童以启迪。 因此,儿童故事还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儿童故事要短小精悍,短小精悍,主题要集中单一:一个故事,一个主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俄罗斯作家奥谢耶娃的《错在哪里》(第三部)内容丰富,知识性强。儿童有很强的求知欲望,面对自己几乎一无所知的世界,他们会抓住一切机会问“为什么”,但抽象的知识,儿童是不可能直接理解的。因此,儿童故事利用儿童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知识融入形象化的故事中,巧妙地把知识性丰富的故事传播到儿童中间,让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各种生活技能和知识。
(四)语言通俗易懂、趣味性强 通俗易懂是“故事”作为口头文学的本质特征,而语言生动有趣则是吸引儿童注意力的手段。儿童故事不依靠趣味性就不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三、儿童故事的分类 儿童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型。如从来源上可以分为民间故事和创作故事;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文字故事和图画故事;从内容上可以分为生活故事、历史故事、人物故事、动物故事、知识故事等。此外,还可以分为童话、寓言、笑话和幽默故事、科幻故事、体育故事、教育故事等。 (六)儿童图画故事 第二节 儿童故事的创作 “故事性”是儿童故事的本质特征,也是构成儿童故事艺术魅力的主要因素。 儿童故事创作从素材收集、主题提炼、情节设置、人物刻画、语言运用等方面都要充分体现“故事”。儿童故事的构思过程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三)设计结构,构建故事框架(一)收集素材,做好前期准备。初学者一定要学会收集素材,素材的积累多了,创作的思路就会开阔。素材就在我们身边,但一定要用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和孩子交朋友,多听新闻,多观察事物,对生活保持好奇心和新鲜感,对任何事都要有“追根溯源”的精神,素材就不会短缺。素材越多,创作选择的空间就越大,写出来的故事也会越丰富、越精彩。
(二)选取素材,确定主题。随着素材的收集和对素材的深入分析,主题会逐渐清晰起来。作者可以根据主题的需要选取素材,并进行适当的加工,将素材提炼成主题。 (三)设计结构,构建故事框架。结构设计活动是作者根据主题或形象发展的需要,确定叙述角度和情节线索。通过设计未来作品的总体轮廓和部分单元的安排,最终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相对清晰、具体的故事格局和总体框架。作者在获得题材和主题,选定人物和事件之后,接下来就要确定由谁来叙述、从哪个角度叙述。作者为使读者能够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动作、事件和环境而设立的位置和角度就是视点。叙述角度与作品的整体结构息息相关,因为每个人都带有自己特定的信息。 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作品的焦点、主题的选择、情节和场景的组织、虚实的细节省略等一系列的变化。其特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叙述者对同一时空或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人物的言行、思想感情以及人物的动机和意识等都了如指掌,而这些是他们自己所不能察觉到的,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线索是指把一篇文章或作品中的全部材料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线索,是作者在文章中组织材料的思路的体现。它的作用不仅贯穿了整个情节发展,把有关场景连成一个情节整体,而且也贯穿了文章的非情节因素,起到了结构整个文本的作用。故事线索的组合方式有单线、多线、复合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
儿童故事一般都是单线结构,线索除了结构作用外,还有帮助读者记忆的作用。儿童在听故事时,常常会天马行空,做出无边无际的联想,需要一条明确的线索时不时出现,提醒他们回到故事主体。首先,线索要贯穿整个故事,不能从头到尾连在一起,也不能从头到尾连在一起,更不能中断,否则线索就起不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导致作品结构松散。其次,一旦确定了线索,就要根据线索对题材进行再次修剪,删除不相关或可有可无的情节,使作品更加集中紧凑,同时又使主线显得格外生动突出。其次,巧妙设置情节。情节是事物的变化和过程,是事件和细节的艺术组合,展现人物的性格,是故事的关键要素。 故事中人物的塑造、主题思想的体现,都是通过情节的发展来完成的。因此,构思时应以情节设置为重点。三是跌宕起伏、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二)手法 儿童故事情节要条理清晰,还要充满曲折。由于故事篇幅较长,不可能用复杂的手法制造波折,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手法。 (3)要有诱饵。在适当的时候不断暗示读者,诱导神经中枢进入最佳兴奋状态。另一种方式是作品中的人物自己制造各种误会。 3.“事件”的人物塑造都是“人”来完成的,所以写“故事”不能不写人,人与事件是紧密相连的。儿童故事很少全面立体地刻画人物,一般只写人物生活的某一时刻或某一方面。 它们往往集中描绘发生在一个或几个人物身上的某一事件,形成以主要人物为主体、次要人物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形象体系,从而对儿童生活作出艺术性的概括。
(一)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二)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三)在细节描写中刻画人物特征(四)在常态转换中强化人物形象四、突出口语化叙述语言的口语性。故事的语言首先要适应儿童的听语言能力,它在词汇、句法、节奏等方面与书面文学语言有很大不同,还要符合儿童的口头表达习惯。“符合儿童的口头表达习惯”并不是说讲故事时要模仿孩子的娃娃音,而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经过选择、提炼的艺术化的口语。儿花韵的出现较多,是儿童故事口语化的一个特点。儿花韵的语言听起来亲切、温暖,适合儿童的欣赏习惯。 “重复”也是儿童故事口语化常用的表现手法,它能加深儿童对所叙述故事的印象,也能表达叙述者的感情;有时看似自言自语,却意味深长。如《大萝卜》一开篇,就通过语言的重复运用,强化人物的愿望,引导儿童的情感倾向和注意力方向:一位老人种下一颗萝卜,对它说:“萝卜,长大,长大,甜美起来!萝卜,长大,长大,坚强起来!”“讲故事”是儿童故事的本质特征,是构成儿童故事艺术魅力的主要因素。欣赏儿童故事,我们可以从探究“讲故事”入手,认真理解故事,欣赏情节,进而深入挖掘主题,解读故事的种种美学意蕴,滋养儿童。
听故事、讲故事对儿童能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贴近儿童生活的儿童故事,让儿童体验到喜、怒、哀、乐等情绪。同时,儿童徜徉其中的各类故事,本身就是一本本生动的教科书,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都会在其中显现出来。通过故事的渲染和描写,儿童可以体会到真善美带来的快乐,假恶丑带来的痛苦,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美好情感,培养乐观高尚的情操。儿童故事是儿童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故事的提示,儿童可以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思想和行为,逐渐认识自己,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每一个儿童故事都从一个侧面阐释了一个道理或一种情感。 把众多的故事放在一起,就是一本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百科全书。生活中的一切道德规范、社会约束,都被作家精心设计,化作具体、生动、活泼的故事,像一股涓涓细流,慢慢地流进孩子的心里,促使孩子认识进而理解社会生活,尽快适应社会化的规则。儿童故事欣赏的前提是让孩子根据文本进行故事的复述,即通过听、读文本,快速掌握故事的基本轮廓和情节,知道故事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