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27人气: 作者:佚名
文|唐伯虎、博虎财经
2019年上市,2020年“宅经济”下爆红,小熊电器一度是创意小家电领域的一匹“黑马”。
不过,随着疫情逐渐常态化,小熊电器仿佛也走出了“高光”时刻。
01 频繁提交低分论文
博虎财经了解到,小熊电器近日发布2021年财报显示,其全年营收36.06亿元,较2020年同比下降1.46%;净利润2.83亿元,同比下降33.91%。
据现有数据显示,这是小熊电器近7个财年首次下滑。
这家位于佛山的小家电公司成立于2006年,2010年正式更名为“广东小熊电器有限公司”,名字听起来很年轻。
2019年8月,小熊电器以“创意小家电第一股”身份在深交所上市。次年,新冠疫情爆发后,随着人们居家时间增多,“宅经济”盛行,小熊电器销量也实现巨幅增长。
财务数据反映,2020年,其净利润同比增长56.11%,突破4亿元大关(此前从未突破3亿元)。
优异的业绩并不完全取决于市场情况,小熊电器一直以来都有着清晰的定位和完整的产品线。
2011年末,尚未跻身家电行业前列的小熊电器重新定位,将“美好生活”刻进品牌DNA。
一方面,将生活的精彩体现在外观上,即从生活中寻找产品设计的灵感,坚持提供创新、令人惊喜的工业设计。
小熊电器拥有很多高颜值的家电产品,无论是咖啡机,还是烹饪锅,从其外观上不难看出匠心独运。
另一方面,它专注于做“小”事,汇集了500多件“小”家电——从台式风扇、补水器到咖啡机和烘干机。
正如小熊电器CEO李逸峰所说,不管需求是大是小,只要存在,小熊就会尽力去做,哪怕他们可能大多数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
“使用频率低并不意味着产品不必要或毫无价值。闲置消费者不会太在意自己会用多少次,是否划算。只要用得开心,他们今天就会买。”
不过,尽管凭借着专注长尾市场实现了多年的高速发展,但截至2021年,小熊电器已显露出增长疲态。
2021年第一季度其财报显示,营收增长,但净利润同比下降12.82%,从第二季度开始,其营收已连续多个季度较2020年同期下滑。
说得更直观一点,我们可以看看小熊电器的销量,2020年销售了4513.74万台,但是2021年销量减少了618.27万台,即便是相应减少了产量,但是库存还是增加了9.72%。
小熊电器股价因此受到严重冲击,最低点仅39.23元/股,较2020年最高点大幅下跌76.35%。
营收、利润双双下滑背后,小熊电器是否已成宅经济热潮后的“熊市”?
02 偏航?
小熊电器是否真成了“熊”,首先要看它的基本功打得好不好。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小熊电器2021年的各项支出情况。
从上表不难看出,销售费用与研发费用是小熊电器营业成本中两大增长项,增幅均超过20%,但从具体数据看,前者增加了1.3亿元,而后者则增加了2464.65万元。
对于销售费用,小熊电器解释称,报告期内自营业务占比增加、分销业务占比减少,导致销售费用增加。
这体现在具体数据上,主要是2021年公司营销推广费用、销售人员薪酬及售后服务费用的增加。
自去年8月起,小熊电器已在抖音举行了179场直播,每天上午9点,门店准时开播,为消费者送“福利”。博虎财经发现,小熊电器目前在抖音上拥有7.4万粉丝。
为了开拓电商渠道,小熊电器也一直在招募主播、电商运营等多个岗位的员工。截至去年底,公司共有销售人员893人,较2020年的781人增加了112人。
小熊电器对线上渠道的重视也是可以理解的,其90%的产品都是通过线上销售,公司老板李逸峰曾坦言:“没有电商,就没有小熊电器的今天。”
小熊电器对研发并没有给予太多的重视。
去年,小熊电器研发费用增加至1.3亿元,增加金额主要包括“折旧及摊销”和“人员工资”。
但其研发人员数量并未增加,反而离开了47人,占比14.73%,且大多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此外,其去年完成的项目,比如智能电饭煲、缓冲防破损玻璃锅、烘干机等,都不算科技含量很高的产品(不少品牌都已经推出),主要作用是丰富品牌的产品品类。
这恰恰应了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的一番话,昔日的“创意小家电第一股”,如今已经成为一家营销驱动型企业,主要依靠广告、电商销售渠道等营销推广,但在产品创新、技术研发、产品质量管理等方面做得并不好。
要知道,小熊的销售费用就高达5.53亿元,是销售费用的4倍。
在产品质量把控上也存在短板,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用户对小熊电器的满意度仅为3星,且大部分投诉内容都是针对产品质量的。
在3月29日的投诉中,一位回购小家电的消费者表示,自己第一次使用小熊辅食机时,盖子掉下来,辅食混进去,宝宝不小心吃了,但客服认为是消费者使用不当,这样的经历让人有些郁闷。
也有人反映,小熊多功能煎烤火锅要盖上锅盖水才能沸腾,不适合用来煮火锅;小熊加湿器在水充足的情况下会自动判断缺水,并停止出雾。
回到基本功的问题上,小雄或许真的需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了。
03 培养内在力量
由于小家电产品制造工艺相对简单,行业内企业技术壁垒不高,大品牌与众多白标产品(一般指小厂家生产的无品牌产品)并存的现象尤为明显。
大品牌一般走综合路线抢占流量,比如美素酒这样的巨头;白牌品牌则靠低价占领市场。奇葩说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我国家电相关企业数量近700万家。
当市场持续升温,比如2020年,人们愿意购买小家电来改善居家生活品质,很多企业就能做得很好。
但随着消费需求逐渐饱和,市场“蛋糕”短期内不会那么大。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国小家电零售额同比下降8.6%。玩家们使出浑身解数,想把原有的“蛋糕”抢得尽可能大。
比如新宝控股旗下的魔飞中国,推出高性价比的洗地机等产品,进军清洁市场;贝迪安在炊具、食品品类进行拓展,提高用户粘性;天极电器则另辟蹊径,其新能源材料业务的营收已经远高于家电业务;而之前提到的小熊电器,则增加了销售渠道。
事实上,这些公司的动作与真正的创新关系不大,这也意味着产品并没有太多的溢价空间。
此外,小家电不同于服装、茶叶、零食等新零售商品,属于低频消费场景,品牌很难刺激消费者对同一商品的重复购买。
因此,他们要么在产品品类上狠下功夫(大多数品牌都是这样做的)以提高整体销量,要么专注于渠道、成本等。
我们重点说一下后者,去年小熊电器成立了电商公司,组建了外贸业务团队,加速了海外扩张,这也是苏泊尔、九阳等巨头在做的事情。
虽然比不上依托大股东法国SEB集团在海外市场占据先发优势的苏泊尔,但小熊电器“自力更生”的成绩也还算可以。
李逸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也想尽快把外贸补上,虽然现在出口占比比较低,但增速比较快。”2021年,该板块营收实现2.3亿元,同比增长9.92%。
此外,小熊正在逐步推进自主生产,这一方面可以减少对OEM工厂的依赖,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成本(2021年外包生产成本占营业成本的24.48%)。
此前,小熊电器通过募集资金投资建设了多个生产基地,其中大良乌沙等多个项目已投入生产。
不过,不管用多少方法增加账面上的收入,小熊如果真想不那么“看淡”,还是应该多关注研发、产品品质等问题。
毕竟无论营销多么厉害,产品品类多么齐全,都无法帮助品牌建立起真正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