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29人气: 作者:佚名
情报界学术期刊最近开了个会。好多专家聚在湖南。讨论咋办才能把期刊办好。这事听着挺没劲。但仔细瞧瞧。还真有点意思。
情报期刊的生存现状
当下学术期刊不好混。互联网时代,谁瞅纸质刊物?专家讲了,期刊价值不在形式,在内容质量。南京大学苏新宁教授给出数据:CSSCI收录期刊中,情报学类占比7.8%
这些期刊编辑天天最烦的就是稿源。好论文都往国外期刊投。剩下的要么是靠关系弄来的稿。要么是学生为毕业凑数的稿。有个编辑私下抱怨。现在投稿的连错别字都不改正了。
期刊评价那些事
居然要求作者必须引用自家文章
笑着笑着就哭了
审稿人的日常
《情报杂志》主编张薇说了几个审稿的段子。有作者把“参考文献”写成“餐考文献”。还有人在致谢里感谢老婆孩子以及家里的狗。最离谱的是收到一篇稿子。查重率98%。作者还挺委屈。称抄的是自己的硕士论文
当审稿专家不容易。有个教授发牢骚,说如今审一篇稿子给的钱,连买杯奶茶都不够。马上有人回应,说该知足,我们那是白干活。
期刊和科研的关系
他五年没瞅过自己发的文章被谁引用了
《图书情报工作》的初景利更绝。直接讲当下科研评价体系是死循环。学校要排名。老师要项目。学生要毕业。期刊成了这链条上的工具。
数字化转型的烦恼
日访问量一直稳定在个位数
可也有人成功实现了转型。浙江有一家期刊弄了个“论文可视化”项目。该项目把枯燥的研究数据做成了动态图表。结果点击量一下子翻了十倍。然而项目负责人讲。最受大家欢迎的一直都是那些教人如何写论文的攻略。
未来还能怎么玩
潘云涛研究员做最后总结时讲,期刊想活下去得学会“不务正业”。比如说帮企业做竞争情报分析。再比如说给政府部门写智库报告。有一家期刊靠这个业务。去年创收两百多万。比发行收入还高。
苏新宁教授提的建议挺实在。那就是先把错别字改改。他随机抽查了十篇文章。平均每篇有6.3个错字。有一篇最夸张。把“量子计算”写成了“量子算计”
所以说搞学术期刊真挺难。得装出高大上的样子。还得能接地气。得保持一定逼格。又得想着赚钱。你们说说。这些期刊最后能成啥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