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18人气: 作者:佚名
当年有个电台节目,专门治疗各种睡不着的情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温馨夜话》,在 90 年代那可是很厉害的,就像是情感热线的升级版。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主持人高阳,他的作用简直就跟行走的安眠药差不多。
收音机里的知心大姐
宿舍熄灯后,被窝里有一盏小灯亮着,收音机的声音被调到了最小。高阳念信的声音就跟半夜偷吃方便面似的,明明担心被发现,可就是忍不住嗦得滋滋响。新疆听众的来信总是最先被朗读,后来才明白是因为时差的缘故,人家那边那时候天还亮着。
西藏小哥的失恋经历那叫一个曲折,比琼瑶剧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东北老铁的家长里短,那自带的氛围就跟二人转的背景音乐似的;最厉害的是广东听众,他们用拼音写的普通话信被念出来的时候,全班都憋得不行,连床板都跟着抖起来了。
神秘BGM挖掘机
节目中的背景音乐特别像大型音乐考古现场。那时候没有听歌识曲这种东西,为了找到《神秘园》的曲子,我把县城里的音像店都跑遍了,跟老板形容说“就是那个叮叮咚咚的,像闹鬼一样的钢琴曲”。后来我在大学广播站工作,专门搞了一期“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夜话背景音乐”。
有次宿管阿姨突然来检查,把我的收音机给收走了。没想到第二天她在晨会上竟然哼着《夜曲》出现了,全班同学都互相看了看眼神,心里都在想:阿姨昨晚是不是也偷听了呀。
书信时代的慢社交
写信参与节目跟现在买彩票差不多,等回信的日子就跟等外卖似的,不同之处在于外卖小哥不会把你的情书念给全国的人听。有个同学写了二十封才被读到,当广播里响起他名字的时候,这小子正在厕所蹲着,他提着裤子冲出来的样子特别像爱情。
最离谱的是有听众把信写在卫生纸上,高阳念到“这位四川听众的来信有点……”,接着他又说“信都皱了”,就在这时,全宿舍的人都笑了,那笑声大得就像打鸣一样。后来才得知,那封信是人家在地震时躲在防空洞里面写的。
声控的启蒙教育
高阳的声音很特别,一听就仿佛能让人怀孕似的——别想歪,意思是能让人产生想当播音员的幻想。我们班后来有三个人当上了广播站站长,他们都是当年夜话的重度患者。有一次校庆,学校请来了专业主持人,她一开口,我们几个曾经的老听众互相看了一眼,心里都在想:这气息的控制水平,还比不上高阳的十分之一。
现在想想,那时候对于声音的审美标准很是简单粗暴。只要是那种能够让人把明天要月考这件事给忘掉的声音,那就是好声音。
停播前的集体戒断
提前一个月就预告要停播,这跟现在爱豆宣布退圈没啥两样。宿舍楼那段时间可闹腾,姑娘们相互交换着写联名信,男生们则组团去邮局寄明信片。最厉害的是隔壁班的学霸,用三包辣条把我收买了,让我帮他代写情书——他说要在停播之前完成告白的 KPI 。
结果节目改了,变成了戏曲频道,全校文艺青年都被吓着了。那段时间课间操的背景音乐从《青春舞曲》变成了《智取威虎山》,做伸展运动时总觉得自己在打太极。
后夜话时代的强迫症
大学时在广播站的 archive 室里找到了全套《温馨夜话》磁带,那感觉就跟挖到恐龙化石一样。如今手机里还存着当年的所有背景音乐,开车听《田园》的时候,被导航给打断了,差一点就把手机扔出车窗了。去年在超市里偶然听到高阳在播广告,结账的时候,硬是多买了三包她代言的面巾纸。
最近发现 00 后表妹在听情感直播,她刷火箭求连麦的模样。那模样就跟当年我们省下早饭钱去买邮票的样子特别像。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父母总说我们这代人追星太疯狂,毕竟谁还没为某个声音而疯狂过?
所以问题就来了:在你学生时代,有没有为某个广播节目做过一些傻事?像是把主持人的照片夹在课本里面之类的这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