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19人气: 作者:佚名
这乡愁,就跟裤兜里的小钱似的,平时根本不往心里去,等到要用的时候,才发现早就花得一滴不剩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那歌儿,把人一生的思念都给装进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里,和我们这些只会发个“想家了”的朋友圈相比,那可真是高明多了。
小时候的邮票
小时候乡愁就像邮票,这事我明白。可现在谁还写信,全都是微信视频聊天。不过你细想想,邮票至少能送到,现在发个信息还得提心吊胆,生怕人家手机没电。余光中那时候写信得等上大半个月,咱们现在外卖迟到十分钟就开骂了。
那时候的思念,能摸得手软。现如今,这电子化的思念,一删聊天记录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妈老说,我给她发的红包比说的废话还多,这不就是新时代的邮票。
长大后的船票
长大后,乡愁成了一张船票。可如今,高铁飞机啥的都特方便,谁还傻呼呼地坐船。但细一琢磨,那船票至少能告诉你啥时候能回家,现在买机票还得看天意、疫情脸色,还有那老板的脸色,真够闹心的。
当年余光中老师的船票就是盼头,现在咱们连个请假条都批不下来。瞧那老王,去年想回家,老板说项目紧急,今年项目泡汤,家也没回成。这不就是现代版的“越想回家越害怕”。
后来的坟墓
这第三段说乡愁成了坟头,真是戳心。现在连扫墓都能搞个云祭扫,可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去年清明,我在APP上给我爷爷点了个香,结果手机直接卡壳了,香烧到一半手机就黑屏了,这孝心差点就打了个水漂。
余光中先生曾写下“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咱们现在却是“活人儿在外头,逝者先人在云端”。虽说科技挺先进的,可有些东西还是实实在在的更让人踏实。好比说,墓地就算系统更新了,也不会突然打不开。
现在的海峡
末尾那段提到如今乡愁成了海峡,这事最能引起共鸣。我人在北京混,老家在河北,俩地儿也就一百多公里,可回家的次数比公司厕所还稀罕。每次都跟自己说“有空就去”,结果等到爹妈的白发都冒出来了。
余光中老师当年就像地理上的海峡,咱们现在则是心理上的分界。工作压力、房贷、车贷,这些事比海里的浪涛还难趟。小李那家伙,他爸妈来北京看他,结果他加班到飞起,老俩口子只能在出租屋里看三天电视。
乡愁的通货膨胀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那东西是越老越值钱,从个人小情绪升华到家国大情怀。咱们的乡愁,简直就是掉价得厉害,从“常回家看看”直接退化成“微信转账”。以前那“家书抵万金”,现在,改成了“红包抵万金”。
实话实说,跟邮票船票比,我更倾向于现在的视频聊天。虽然少了点那种正式感,但至少能看清爸妈是不是吃得香。不过,有时网络不给力,他们问我“吃了没”,我都能答上第三回了。
新时代的乡愁载体
这年头,表达思乡之情的方式可真是五花八门。微信里晒晒老家的风景,抖音上秀秀家乡的美食,淘宝上给爸妈淘点保健品。可有时候操作得有点太溜了,上次给妈网购了个按摩椅,结果她以为那是我要结婚买的大件家具。
科技把思乡的感觉弄方便了,可也弄便宜了。以前写信得一个字一个字琢磨,现在发个语音就“嗯,这就这样”。但说到底,能随时跟家里保持联系总比断了联系强,至少知道爸妈身体倍儿棒。
这年头儿的“乡愁”跟余光中那时候的比,哪个更让人心酸?是隔着海峡望得眼睛都花了,还是视频连线了却没空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