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0人气: 作者:佚名
我妈这辈子跟医院杠上了,那架势比宫斗剧还刺激。从军医到县医院,最后混成了副主任医师,愣是把白大褂穿出了军装范儿。
军医学校的保送生
1974年那事,我妈能吹到2034年。那时候保送名额比国宝熊猫还珍贵,她凭借着给全村接生小猪崽的过硬手艺脱颖而出。学校教官一看她给假人做心肺复苏那股狠劲,当场拍板,把教学用具的保修费用都算进年度预算里了。
两年后,她被分到了师医院,瞬间成了全师最牛的伤口缝合达人。有一次,紧急集合时,她一边跑一边给自己绑上止血带,理由竟然是“提前演习战场急救流程”。师长一看,默默地把训练手册里的“模拟伤员”全改成了“轻伤坚决不撤退”。
整编裁军转业潮
1986年那时候,部队开始缩减规模,我妈那家医院也跟着被撤销了编制。她抱着病历本,就在办公楼前安安静静地坐了三天。最后,那位政委亲自出马做思想工作,她一开口就要求增加转业安置费,还特别点名要多给两箱青霉素。结果,后来县医院接收档案的小伙子看到“特长”那一栏写着“战地截肢”,当天晚上就给她安排了外科门诊。
刚转行那礼拜,她就火了一把。县医院那老院长查房时老念叨抗生素紧缺,结果第二天她就带着人把部队扔下的那三箱过期药给弄回来了,还自己动手贴上了手写的标签接着用。瞧把那院长血压给提上去了,可她倒是一点也不怵,理直气壮地说:“那说明书上写的保质期,那东西就一建议,可不是什么法律!”
县城医院的生存法则
县医院那时候,我妈创下了一天看108个病人的神迹。记得有一次,急诊室里来了十几个闹事的混子,她直接拿起输液架当起了警戒线,挨个给伤口喷上消毒水。那帮混子疼得直叫唤,她却来了一句:"现在知道疼了?砍人的时候怎么就不觉得疼?"
2000年评职称当副主任医师那时候,她那篇论文题目叫《县医院如何用五毛钱的棉签实现五百块的疗效》。评审会上,专家们对数据提出了质疑,结果她直接从包里掏出二十年前部队用的那本发黄的病历本,得意洋洋地说:“你们要原始数据?这上面写的都是真人真事,经过验证的!”
退休后的江湖地位
2012年,她光荣退休那天,全院上下送了她一套特制的手术工具。没想到,第二天她就又被返聘回来带实习生。原因,新来的硕士生连最基本的油纱布都不会叠。现在,她去菜市场买肉,那肉贩子一看她掂量排骨的手法,直接就哆嗦了——那架势,简直跟术前评估伤口时一模一样。
那小区广场舞队哪敢要她。自从她那犀利眼光一扫,指出领舞大妈的动作差点儿把腰椎间盘给弄突了,全队就赶紧改练八段锦了。现在,楼下整天都能听到她那中气十足的大嗓门,喊得那叫一个响:"第一节,双手托天理三焦!"这大妈可真行。
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
听说《母亲的战争》要续拍,我给编剧支个招,去采访我娘。就她那“拿听诊器跟食堂大妈砍价”的绝活儿,都能拍出三部番外篇。记得上回药房没货,她直接给二十年前那医药代表打电话,张嘴就来:“小张,你儿子该上大学了?”
咱家冰箱里还存着她从医院弄回来的生理盐水,那上面明晃晃地写着“专治亲戚催婚”几个大字。亲戚们来家里做客,一见这架势,聊天的内容立马就卡壳了,话题只能停留在“最近天气挺不错的”这种无关痛痒的话题上。
白大褂下的秘密
我妈的柜子里藏着一本泛黄的军队联络簿,每年过年的时候,她都会给那些老战友们打电话。有一次,我听到她对着电话那头大声说:“老刘,你这咳嗽得跟啥似的,还抽个啥烟?你要是再这样,我明天就坐火车去找你,直接给你把氧气管给拔了!”电话那头传来一阵微弱的笑声:“得了得了,来的时候顺便带点那时候偷偷藏起来的盘尼西林。”
去年翻箱倒柜找旧东西,瞧见她那军医证里头藏着个小纸条,上面就写着“要是牺牲了,先救急救包”。这不就是她总吹嘘“医生命硬”的资本嘛——连遗书都这么会省材料,哈哈。
家里是不是也有个"战地老妈"这种存在?快来评论区分享你家那老娘们的英勇事迹,点个赞最高的那位,我送你我妈亲手写的药方,不过,字迹要是太草了,药房可能都不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