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0人气: 作者:佚名
惠州电视台那家老牌的频道又要找人来读经典了,要求,别太挑,长得顺眼就成,毕竟摄像头那东西有美颜特效。
少年国学堂还得看弟子规
从2014年开播至今,这节目里最受欢迎的竟然是《弟子规》。中小学老师们领着学生们上台,边背边演,那画面和谐得跟洗脑大会似的。但说到底,总比背那些圆周率来得有趣。
国学的那些老古董,背得多了就有点飘飘然。有位小兄弟把“父母呼,应勿缓”背得滚瓜烂熟,回家照着做,结果发现爸妈其实是让他去洗盘子。现在这家伙在节目里成了榜样,家长们都夸说效果杠杠的。
美文用心读全靠演技
节目里还有个环节是朗读美文,那主持人读得那叫一个深情并茂,听得咱们观众都像是被迷住了。后来有人发现了个事,这主持人连读菜谱都能读出莎士比亚那味儿。这事说明啥?文章写得再好,也比不上人家演技到位。
自从那央视的《朗读者》节目爆火,咱们这节目也打算来个华丽转身。不过,问题来了,人家请的都是一线大咖,咱们这儿却是一水的老师。数学老师要是读了徐志摩的诗,不知道会不会突然来个公式秀。
朗读者的自我修养
招聘教师朗读者,要求不高:会说标准普通话,长得顺眼。别误会,不是长得帅,是五官都长对了位置。毕竟在镜头前,可别把小盆友吓跑了。
还有一条标准是政治觉悟要过硬。有个语文老师碰上这茬儿,直接来了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诵,结果轻松过关。这招好像比普通话来得更管用。
周末加班不加钱
周末白天成了拍摄黄金时段,完美绕开了休息日的尴尬。老师们都这么说:平日里忙上课,周末还得赶拍节目,这简直就是无缝对接的典范!
演播室里头,那隔音那叫一个杠杠的。就算你念得有点跑调,邻居们也不会听见。但咱还是别念《岳阳楼记》,那东西一不小心就给你整出破音来。
朗读完还得讲故事
读文章还不够,还得自己讲故事。这事挺棘手的,因为不是所有老师都能拿出让人泪目的故事来。体育老师他那点事,就是让学生绕圈跑,学生听了,直呼恐怖故事。
节目组摊手说,故事编不出来了,但得弄个真的。有老师来问,我能讲《西游记》不?那东西也是老少皆宜的文学瑰宝。
播出时间很贴心
晚上六点四十五开播,正巧碰上下班高峰,开车途中正好能听。第二天早上八点四十五重播,那时候学生都在教室里上课,老师忙着备课,完美地错过了那些潜在的观众。
报名途径,有三种选择:拨个电话、微信上加个好友、短信发一封。个人建议还是微信走起,电话那头说不定正忙得跟啥似的,毕竟咱惠州就这一档子事招人。
末了儿来个考题:数学老师读啥文学作品合适?《几何原本》这书算不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