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27人气: 作者:佚名
最后有惊喜!
《琅琊沙令:帘外雨潺潺》是南唐末代皇帝李渔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是李渔被囚禁在汴京时所作。它表达了从皇帝沦为俘虏后的失落之情,以及对南唐故都的深切怀念。全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深刻地表达了诗人丧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丧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原创作品
浪淘沙岭①
帘外细雨淅沥,春意渐淡,丝被抵挡不住清晨五点的寒意。不知自己是梦中的过客,一时纵情欢愉。
孤单时莫倚栏,山河无涯,离别易,再相见难,流水落花无影,世间又是天地。
注释翻译
单词和句子标注
①浪淘沙令:本为唐代教坊歌,又名《浪淘沙》、《卖花声》等。唐人在歌曲中常用七言绝句,南唐李渔始用长短句双调,54字(宋人略有增减),平韵,此调亦被刘墉、周邦彦以长调《浪淘沙满》演唱,为一特殊风格。
②“霎霎”:形容雨的声音。
③岚山:衰落。另一义为“将岚”。
④洛勤(读qīn):蚕丝被。不耐:不堪。又作“不暖”。
⑤做客:指被关押在汴京,像囚犯一样。
⑥一会儿(shǎng):片刻。又作xiǎng。贪欢:指梦中渴望幸福的心情。
⑦倚栏:靠在栏杆上。
⑧江山:指南唐的河山。
白话翻译
门帘外雨声潺潺,春意盎然,即将消逝。锦被经不起五更的寒冷,唯有忘了自己是梦中的旅人,才能享受片刻的欢愉。夕阳西下,倚在高楼栏杆远眺,心中无限感伤,因为想到过去拥有的那片无边无际的山河,离别容易,再见却难。如流淌的江水,凋零的红花随春归去。古今对比,一个是天,一个是地。
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去世前不久。胡子《苕溪余音从华》卷二十九《西清诗话》云:“南唐李后主归朝后,常思念江国与妃嫔,心情郁闷。曾作《帘外雨声淅淅沥沥……”长短诗一首,充满哀愁悲凉之情。不久即死。”
作品赏析
文学欣赏
本诗基调低沉悲凉,流露出李渔这位亡国之君对祖国无尽的思念之情,可以说,这是一首曲折而凄婉的挽歌。
第一部分采用倒叙,先写苏醒的瞬间,再写做梦的瞬间。从清晨五点钟的一个梦开始,薄薄的蚕丝被也挡不住清晨寒意的侵袭,帘外春雨潺潺,春意孤零零散落,此情此景,更使他感到凄惨。“梦中”两句,回忆了梦中的风月之事。梦中,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个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丽的宫殿中,贪图一时的欢愉,但梦醒之后,“我想起玉楼玉殿的影子,徒然照在秦淮河上”(《琅琊沙》),心里更凄惨了。
过渡段三句相互呼应。“独处莫凭栏”是因为如果“凭栏”不见“无穷山河”,就会“无限悲凉”。“别离易,相见难”是当时的一句俗语。《燕家训》《封操》有“别离易,相见难”之句,曹丕在《燕歌行》中也有“别离易,相见难”之说。但作者所说的“别离”并不单指与亲友的分离,而主要是指与故乡“无穷山河”的分离;至于“相见难”,则是指国破家亡后,不能再见到故乡的悲凉,这也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 他在另一首《余美人》诗中说道:“凭栏半日不语,竹声新月犹如初。”眼前的翠竹、新月犹如初,但故友、故土已不见,“凭栏”只能引起心中无限痛楚,与“独处时莫倚栏”之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流水”两句,感叹春天去了哪里。张宓《浣溪沙》有“天地何去何从,旧欢新梦何时归”一诗,“天地”是遥远而未知的意思。这既指春天,又指人。诗人感叹水流花落春去人亡。故土一去难回,相见无门。
这首诗情真意切,悲情动人,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丧国之痛和身陷囹圄的悲痛,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丧国之君的艺术形象。正如李渔后期的诗作反映他丧国后入狱时的苦闷,确实“眼界开阔了,感情加深了”。而且他能用平实的语言说出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这首诗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福利:公众号后台回复“唐诗”,即可获取有趣的唐诗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