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24人气: 作者:佚名
■何文秋
“社会就是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命题,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陶行知一生的教育实践。
1930年1月16日,陶行知先生在全国乡村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题为《生活即教育》的演讲,后来发表在《乡村教师》第9期上。他说:“讲‘学校社会化’,也是同样的错误。‘社会即学校’,我们的学校即社会,还有什么可‘社会化’的呢?现在我再打个比方:学校即社会,就好比从天上捉一只活泼的小鸟,关在笼子里,它想以小小的学校来吸收社会上的一切,这样就容易弄虚作假。社会即学校,就不一样了,是把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放飞到天上去,让它自由地飞翔,是把学校里的一切延伸到自然界去。我们首先要能够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谈‘学校即社会’。”
1930年3月15日,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学校发表了《给三岁在晓庄的同志们的一封信》,后来发表在《乡村师范》第7期上。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论一来,就立即要求拆墙,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使之达到与人、与物亲近的境界。不仅如此,它还要求把整个社会或整个村落都看作一所学校。‘生活即教育’之后,就是‘社会即学校’。既然认识到‘社会即学校’,社会的中心问题就成为学校的中心问题。”
1933年3月,陶行知先生在上海大夏大学发表《创造的教育》的演讲,后来发表在《教育建设》第5期上。他说:“什么叫创造的教育?就是以社会为学校,学校与社会合一。社会包含着学校的意义,学校包含着社会的意义。要把学校的围墙拆掉,才能与社会相通。”
1934年10月13日,陶行知先生在上海发表了《教育的再生》一文,发表在《新生活》上卷36期。他认为“我们承认‘社会是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以天地二十八宿为单位,每个人都是老师、学生、同学。我们不利用社会的力量,就是无能的教育。不懂得社会的需要,就是盲目的教育。如果我们相信社会是一所伟大的学校,我们自然会利用社会的力量去满足社会的需要。”
1945年5月,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发表了《实行民主教育的提纲》一文,发表于《战时教育》第9卷第2期。文中指出:“应开办学校,以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又应调动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应有社会就是学校,全社会就是学校,学校不过是教室的观点。”
可见,陶行知先生主张以自然、社会、世界作为人接受教育的场所,这是他生命教育理论在学校与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
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就是学校”,就是把笼中的鸟放飞到天空,让它自由地飞翔,就是要“把学校里的一切推广到自然界”。一切生活场所都是教育场所。因为在自然界、社会、世界里,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环境都大大增加了。人人都是老师,人人都是同学,人人都是学生;你抓到的每一件东西都是活的书,都是知识、技能。
“社会即学校”理念的内涵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包含着学校的意义”,这是“社会即学校”的基本含义:“把整个社会或整个乡村都看作学校”。陶行知先生进一步指出:“处处都是生活,也就是处处都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之所,也就是教育之所。”从学校的角度看,“学校包含着社会的意义”。学校要“懂得社会的需要”,学校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生活,服务于社会的转型发展。在社会与学校的关系上,要“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调动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
学校与社会相互影响、共同进步。这与陶行知对生活与教育关系的认识如出一辙,体现了陶行知教育理论中的辩证思维。毫无疑问,这一理论命题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高度一致,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为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院党支部书记、江苏省陶行知纪念馆馆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