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24人气: 作者:佚名
回归田园的意境
《归园田野》一诗语言朴实,对句繁多,排比工整,旋律优美,富有音乐美感。以下是yjbys编辑分享的《归园田野》一诗意境,更多内容请关注文学网名家读书专栏。
意境
本诗描写了诗人辞去官场,隐居田园,过着简朴的生活,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归乡后的喜悦与慰藉。
这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诗人用以景抒情的手法,把描绘的生活场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形成一种艺术境界,使读者通过想象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一种意境美,从而受到感染。例如,田野茅屋,榆树柳荫,桃李成行,黄昏时分的远村,炊烟缭绕,深巷犬吠,桑树顶鸡鸣,这些平凡的事物,经过诗人的点拨,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它们有近有远,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淡有浓,生机盎然,情趣自然。 这些画面有机的组合,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清静秀丽的田园生活画卷,从这幅画卷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无限的隐逸乐趣和田园生活的惬意心情,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艺术的意境美。
原来的
我从小就对世俗之事不感兴趣,天性就是喜爱山川丘陵。
误入尘网,一去三十年。
笼中鸟思念故林,池中鱼思念故居。
开辟南方田野荒地,还园耕种。
家里占地十余亩,有八九间茅草屋。
榆树、柳树遮蔽着后檐,桃树、李树排列在堂前。
远处的村庄雾气朦胧,村口炊烟萦绕。
巷里狗吠声阵阵,桑树顶鸡啼声阵阵。
庭院无尘,空室闲适。
在笼子里呆了很久,终于可以回归大自然了。
欣赏
本诗主要以悔恨开始,以感恩结束。诗人悔恨自己“误入尘网”、“久在牢笼”的压迫与痛苦,庆幸自己终于“重归园林”、“回归自然”,得到慰藉与欢欣。真实地表达了诗人对腐败官场的厌恶和对山中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陶醉。
“我无情世故,性情爱丘山。”所谓“世故”无非是讨好世人、应付社会风气、谋取利益的风度和本领,这是诗人从来都没有学会的。作为一个真诚直率的人,他的性情似乎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有着内在的共通性,所以他“爱丘山”。前两句就揭示了作者清高傲慢的性格,与世无争,看透官场后执意要走,对官场的黑暗感到不满和绝望。它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也是一个伏笔,是诗人步入官场却最终辞职归隐乡间的根本原因。
“误入尘网,一去三十年。”人生往往是被迫的。作为官宦世家子弟,步入仕途是常见的选择;作为熟读儒家经典、想在社会上谋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甚至为了养家糊口,维持较为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于是不得不违背自己的“节奏”和“天性”,在官场上奔波。回头想想,落入束缚人性的世俗之网,肮脏无趣,实在是太过错误了。“一去三十年”应该是“十三年”的错误。从陶渊明开始为官到最后退休,正好十三年。这句话看似只是平淡的记录,但仔细体会,却意味深长。 诗人向乡村感叹,仿佛对一位有着深厚友谊的老朋友说起话来:“唉,十三年没见了!”心里无限感动,无限怀念,但在写出来的时候却掩饰了。
“笼中鸟思旧林,池中鱼思旧塘。”他虽然“误入尘网”,但情绪和本性未变。这两句着重描写了他为官时的心情,语气较前文流畅通无阻。由于连续使用了两个类似的比喻,且句式对立,更加强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感。
“开垦南蛮荒地,归园务农淳朴”,“保持淳朴”回应的是“我对世俗之事毫无兴趣”——因为不懂谋生,还不如保持愚昧,不勉强自己与世俗混杂;“归园务农”回应的是“我生性爱丘陵山川”——既然有此天性,就应该顺其自然,让这生命自然舒展,得到自己喜欢的。开头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宅院十余亩,草房八九间”是一幅简简单单的小品,展现了主人生活的简朴。虽然没有宏伟壮丽的雕梁画栋,但屋后榆柳成荫,堂前桃李争艳,朴素与华丽交织,营造出一种意趣盎然的氛围。
“远村烟云,村落炊烟缭绕。”“烟云”就是模糊。村落很远,所以看起来模糊,就像中国画家画远景时常常会勾勒几笔水墨。“依依”形容炊烟轻柔、缓缓升起。这两句描述的景色给人一种安宁、宁静的感觉,仿佛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深巷犬吠,桑树顶鸡鸣”顿时让这幅美丽的田园画卷活灵活现。这两句略改编自汉乐府《鸡鸣》“高树顶鸡鸣,深宫犬吠”。但诗人绝非有意用典故炫耀自己的学识,只是随意摘抄而已。他没有写虫鸣鸟叫,而是写出了非常常见的鸡鸣犬吠,因为鸡鸣犬吠是乡村环境最有特点的,与整个画面最和谐统一。很难说其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中“小国寡民”、“鸡犬声闻,民老死”的理想社会观念。从诗歌语境本身来看,这两笔缺一不可。 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气氛,丝毫不破坏宁静的意境,不会让人觉得喧闹烦躁。相比王绩的名句“蝉鸣更林静,鸟鸣更山幽”,广为流传的所谓“以动代静”文风,显得过于强调,过于费力。
“院落无尘,空室闲适”。尘杂指世事,空室指清静的房间。身为官,总有许多不想做的蠢事,许多无聊的应酬。如今我摆脱了这一切,在空寂的居所里过着悠闲的生活。然而,最让作者高兴的,并不是这份闲适,而是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了。
“久被笼中,终能归于自然。”自然既指自然环境,也指顺应本性而不扭曲的生活。这两句与诗的开头“我无心于世事,生性爱丘陵山峦”相呼应,也是全诗的主题,揭示了“归园归田”的主旨。但这种呼应和主题却一点也不牵强,诗中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到美丽动人的田园风光和新生活的喜悦,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这样的结尾既精妙,又合乎逻辑。
本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景物的描写。诗中用白描手法描写园林景色,远近景物相互交织,生动逼真。其次,诗中多处使用排比句,如“榆柳掩后檐,桃李满堂前”等。还有运用对比手法,将“尘网”、“笼子”与“园田”相映成趣,从而凸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然的热爱;语言清新明快,近乎白话,朴实无华。总之,陶渊明的这首诗,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色彩上看,都会给心境平和的君王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归田园意境】相关文章:
《还园归田》的意境05-24
重返园田(上)赏析10-28
归园田野(上)陶渊明 06-29
重返花园与田野 第一部分 原文 06-17
陶渊明归园田园06-17
《重返花园与田野(上)》教学06-07
《重返花园与田野(上)》教学05-09
《重返花园与田野》第一部分教学12-01
“重返花园和田野,第一部分”课程计划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