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25人气: 作者:佚名
儿童口腔保健不仅包括与整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的口腔先天发育,还包括后天因素,即良好的饮食习惯、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的口腔检查、预防意外的口腔损伤等。
1.良好的饮食习惯
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儿童口腔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应引起大家的重视,关键是要将其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这不仅对儿童的口腔健康有益,而且对儿童的全身健康也有益。
1. 鼓励孩子在学龄前和学龄期间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以增强他们的咀嚼功能。
1. 纤维食物有益于儿童健康
儿童应注意均衡饮食,不挑食,尤其要多吃富含纤维素、营养丰富的蔬菜、新鲜水果,这样不仅有利于牙齿自洁,不易患龋齿,还有利于口腔颌面部的生长发育,促进牙齿排列整齐,增强咀嚼功能。
目前市面上的儿童食品制作精细,入口即化,香甜黏稠,无需用力咀嚼即可吞咽,这样一方面容易导致食物残渣堆积在牙齿表面,诱发蛀牙;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口腔颌骨的发育和咀嚼功能的训练。
2. 糖果与儿童龋齿
学龄前儿童喜欢吃甜食,且以软食为主,这些食物黏性大,糖分高,易发酵产酸。加之儿童睡眠时间长,口腔处于静止状态,唾液分泌减少,自洁功能差,不能有效清洁口腔,增加了患龋齿的可能性。
研究显示,每天摄入的糖分与龋齿的发生呈正相关,因此应尽量减少糖的摄入量和频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糖的摄入频率可能比总量的危害更大。此外,可以吃些糖的替代品——甜味剂,比如含木糖醇的食物。
3.减少饮用酸性饮料的频率和量
经常饮用酸性饮料(如果汁、碳酸饮料及含乳饮料)会增加牙齿表面与酸性物质直接接触的时间,造成牙齿脱矿,导致牙齿过敏,对冷、热、酸、甜食物敏感,甚至疼痛。另外,饮料中的糖分易被细菌代谢,长期大量饮用大大增加患龋齿的风险。
最好让孩子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或尽量减少饮用碳酸饮料的量和次数,鼓励孩子用吸管吸入饮料,喝完饮料后要及时用清水漱口,以稀释口腔内的酸性物质。
2. 口腔卫生习惯
刷牙是儿童口腔保健的重要环节,一般建议采用垂直刷法,刷上牙时从上往下,刷下牙时从下往上,来回刷咬合面。但建议学龄前儿童采用环刷法,即上下牙齿轻轻闭合,用牙刷在牙面上顺时针或逆时针画圈刷牙,以清除牙菌斑。建议使用儿童保健牙刷刷牙,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保健牙刷。3岁以上的孩子能正常漱口后,建议使用含氟儿童牙膏刷牙。
儿童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牙齿萌出发育情况随年龄不同而不同,因此需要针对每个年龄段采取相应的口腔保健措施。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不仅有利于预防口腔疾病,而且可以使孩子一生受益。
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开始一些基本的口腔保健措施非常重要。牙菌斑的清除应从第一颗乳牙萌出时就开始,而这项工作完全由孩子的父母来做,即父母用湿润的纱布包住手指或用指尖牙刷轻轻清洁牙齿表面并按摩牙龈组织。
儿童首次牙科检查应在第一颗牙齿萌出时或最迟在孩子12个月大之前进行。儿童首次牙科检查有几个主要目的:首先,告知家长使用上述口腔保健措施的必要性;此外,还应完成孩子的口腔状况、与喂养和幼儿龋齿有关的饮食建议以及其他健康状况的咨询;首次牙科检查也是孩子开始熟悉诊所环境和牙科专业人员工作的时候,以避免或减少对未来口腔治疗的恐惧。
幼儿期是变形链球菌在婴幼儿口腔定植的时期,变形链球菌是引起龋齿的主要原因,看护者一方面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避免将口腔致龋菌传播给孩子,另一方面也要保持婴幼儿口腔的清洁。
此阶段建议开始刷牙,清除牙菌斑。当孩子会漱口时(约3岁),即可开始使用含氟儿童牙膏,每次只需用豌豆大小的牙膏量。当孩子能做简单的刷牙时,家长需要进一步帮助孩子刷牙。当牙齿邻面接触时,建议使用牙线,但家长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牙线。
学龄前及学龄期的孩子尚未完全掌握刷牙的方法,自律性较差,因此家长必须不断帮助(学龄前)或监督(学龄期)孩子刷牙。
此期间,虽然可在牙科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在家中使用氟凝胶和氟漱口水,但由于存在吞咽风险,氟凝胶和漱口水的使用应仅限于中度至高度龋齿易感性儿童的父母,并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在青少年时期,牙科专业人士和家长需要继续帮助和指导青少年度过这一困难时期。增加青少年对牙菌斑和口腔疾病预防的知识并要求他们积极参与,将有助于激励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饮用碳酸饮料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应科学饮用碳酸饮料,改变饮用习惯。
3. 一般健康
儿童的口腔保健不仅与口腔本身的状况有关,还与整体健康息息相关。当母亲开始孕育新生命时,当时的整体状况决定了胎儿的口腔健康。同样,婴幼儿期和学龄前期的整体状况也决定了儿童的口腔健康。
母亲孕期及胎儿时期的一些口腔疾病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出生情况。据文献报道,如果母亲患有中度、重度牙周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发生率会明显增加。低体重儿和早产儿容易出现牙齿发育缺陷,而牙齿发育缺陷容易发生龋齿。
妊娠期也是孩子口腔器官快速发育形成的时期,在此期间,任何影响孕妇健康的局部和全身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口腔器官正常发育形成的因素,导致一些发育缺陷和不完整,如牙釉质发育不全、牙釉质矿化不良等。
综上所述,整体健康与儿童口腔健康息息相关,孕妇口腔健康对自身及胎儿的整体健康和口腔健康至关重要,也是围产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
婴幼儿及学龄前期 婴幼儿及学龄前期是儿童乳牙(乳牙)及恒牙硬组织形成、矿化时期。此时孩子如果出现全身或局部卫生方面的障碍,就会影响牙齿的发育,造成牙齿发育缺陷,而有发育缺陷的牙齿就容易发生龋齿。由此可见: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全身卫生保健不良→牙齿发育及矿化缺陷→容易发生龋齿。
婴幼儿时期忽视口腔保健,常常会导致严重的口腔疾病,影响孩子口腔及全身的正常发育。例如:
1.喂养习惯不良(喂养不规律、长时间母乳喂养、长时间奶瓶喂养、含着奶瓶睡觉)→幼儿龋齿。
2. 不良的喂食习惯(奶瓶姿势)→交叉咬合。
3.婴幼儿时期口腔卫生及饮食习惯不良(不认真刷牙、经常喝含糖饮料、经常吃零食、糖果)→幼儿龋齿。
总之,婴幼儿时期的保健非常重要,它不仅影响孩子的现在,也影响他的未来。
定期牙科检查的重要性
定期检查口腔,是指即使你没有口腔疾病,或自己没有感觉到口腔有什么问题,也应该定期接受牙医的口腔健康检查,而不是发现有问题才去看医生。定期检查口腔有以下好处:
1.了解口腔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和治疗口腔疾病。
2.了解自己的口腔健康状况,寻求健康咨询。
3、了解更多口腔健康知识,学习正确有效的自我口腔保健方法。
4、有些全身性疾病可能首先表现为口腔异常,口腔异常也有助于发现这些疾病。
婴幼儿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宝宝出生后,第一颗牙齿萌出时,也就是6个月左右,就应该到医院做口腔检查,牙医会评估龋齿风险,并提供预防指导和建议。此后,每隔3至6个月就应该给宝宝检查一次,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预防和治疗。
学龄前儿童应每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3-6岁儿童是龋齿高发人群,建议学龄前儿童每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医生在对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的同时,可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口腔健康指导,增强家长和儿童的口腔健康意识。对于易患龋齿的儿童,应根据需要缩短检查间隔时间。
学龄儿童应定期检查、及时就医。学龄儿童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乳牙滞留(新牙已萌出,旧牙尚未脱落)、龋齿(牙齿“发黑”、有洞)、牙龈炎(表现为刷牙出血、咬硬物出血、牙龈肿胀等)、牙齿外伤、牙齿不齐等。即使口腔没有不适,学龄儿童也应定期检查口腔情况。每半年到正规口腔医疗机构做一次全面的口腔检查,每年洗牙一次。
5.预防意外伤害,积极预防牙齿外伤,如发生牙齿外伤应尽快就医
牙齿外伤多见于1.5~2.5岁婴幼儿及8~10岁学龄儿童,发生外伤后应如何处理?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外伤后处理是否及时对预后有重要影响,甚至决定治疗的成败。因此,发生外伤后应尽快就医。
如果牙齿完全脱落,应尽量找到患牙,如果牙齿干净,可自行或在成人帮助下用自来水冲洗并尽快放回牙槽窝内;或直接放入生理盐水、牛奶、隐形眼镜护理液中。紧急情况下,也可放入口中,尽快去医院就诊,防止牙齿干燥。即使牙齿只是刚断,也尽量用同样方法将断掉的碎片带去医院,有利于牙齿的进一步修复。
专家认为,保证儿童良好的口腔健康,首先要重视全身健康,全身健康与口腔健康息息相关。其次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口腔健康,而且对全身及儿童终身有益。第三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对口腔疾病采取预防为主的策略,防患于未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最后要强调预防口腔意外伤害,这不仅需要儿童和家长的参与,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