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27人气: 作者:佚名
中医硕士、教授、执业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注册营养师
陕西中医药大学食品卫生与营养系主任/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食疗营养室主任
中国临床营养网专家顾问/签约作者
二十四节气,即二十四个季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为指导农事而制定的补充历法。节气饮食是民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把它与养生联系在一起,认为是中医养生中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东西。中国临床营养网特邀请陕西中医药大学慢病食疗养生团队包辛教授,今后每个节气推出一篇关于节气养生的理论与应用文章,希望与大家交流。
今天是夏至,一年之中,夏至意味着炎热季节真正到来了。人们常说“不到夏至不热”。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确定的节气。在中医养生理论中,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这个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气外盛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调和阴阳。再加上夏至之后,三伏天逐渐到来,养生问题就显得更加关键了。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01
先说夏至物候环境对人的影响
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这一天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夏至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是一年中最难熬的炎热天气。夏至过后,气温继续回升,这也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俗话说“暑在三暑”,真正的炎热天气是以夏至、立秋为计算,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进入三伏天。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我国各地气温最高的时期,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度左右。夏至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高,日照充足,农作物生长迅速,生理生态需水量大。 此时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的说法。夏至是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冷暖气团在此交汇形成低压槽,形成阴雨天气。这样的天气,物品会发霉,人会感到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迅速,一些肠道细菌也容易繁殖。此时要注意饮水清洁,尽量不要吃生冷食物,避免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02
夏至养生有何意义?
“夏至”中的“至”字非常重要,“至”是到达的意思。有极、最、近、至上之义。“夏至”中的“至”有三义:一是阴阳之极,二是阳之始,三是太阳之北端。有“夏三月,谓丰美;天地之气交汇,万物生发,百花齐放”之说。夏至时阳气达到顶峰,然后衰落,阴气生起;阳气生于极,阴气生于负。所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夏至都是阴阳气转换之时,在古代十分重要。夏至古称“夏节”、“夏至节”。 清代以前,夏至全国放假一天;而宋代,从夏至开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夏至谓朝节,妇女相赠彩扇、粉脂袋”。彩扇、香囊都是消暑的好东西,有点类似今天过节必备礼品的意思。《礼记》也记载了自然界与夏至有关的明显现象:“夏至至,鹿茸脱落,蝉鸣声起,半夏生发,芙蓉花开。”从中医角度看,夏至是阳气最盛之时,养生要顺应夏季阳气外盛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重在“长”字。
夏至过后,天气炎热,人体出汗过多,容易上火,这是疾病的一个特点。上火容易导致火旺伤气,消耗人体津液;而出汗过多又直接消耗人体津液,可直接导致疲劳,甚至感冒。因此,夏至过后人们养生要特别注意防止上火、多汗,必要时可采取适当的降温退烧措施。比如现代人大多会开空调、开风扇,保持室内环境通风透气。但从空调房出来需要有一个过渡期,让体温下降,避免从高温快速切换到寒冷环境,引起身体不适,甚至感冒、空调病等。 无论何种体质的人,夏至期间都要注意心态平和,顺应自然界阴阳交汇的变化,避免烈日暴晒,避免耗气耗阴的剧烈运动。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03
夏至养生的古老习俗可以启发现代保健
夏季阳气外盛,从夏至开始,阳盛阴生,阴居于内。因此,夏至以后饮食要以清热开胃为主,多吃苦味食物,宜吃清补养的食物。心血管患者最好自己泡一些中药茶,如喝山楂、莲子、菊花、荷叶等泡水喝,既能消暑安神,还有一定的降血压作用。夏至后预防中暑十分重要,长期在户外工作的人,要准备一些解暑的汤水(如绿豆汤),也要准备一些藿香正气水,有中暑倾向时,及时喝一些,可以缓解。
(鲍鑫导演拍摄)
夏季应心神清爽,心情愉快,心胸开阔,精力充沛。正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我们对外界事物应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以利气的流通。起居应调整,以适应自然界阳旺阴弱的变化,晚睡早起。“宜调息宁神,常感心内有冰雪,心内热气亦减。莫视热为热,否则生热更甚。”即“心静自然凉。”这里说的就是夏季养生中的精神调理。
安排户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加强防护。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是避暑,二是恢复疲劳。夏至期间,要适应大自然的气候变化,以滋补阳气为主。运动方面,宜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方式,避免强度过大。运动过于激烈,易引起大量出汗,出汗过多不仅伤阴,还容易损伤阳气,不利于滋补阳气。运动最好选择在天气较凉爽的清晨或傍晚进行,场地应选择在河湖、公园、庭院等空气清新的地方。
冬至吃饺子、夏至吃面条的习俗有几个原因,一是古代传统,一般与农业祭祀有关,古时人们会在夏至祭祀神灵,祈求消灾解难、五谷丰登,用面条祭神。二是夏至吃面条也有尝试新事物的意思,此时民间产出新麦,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小麦性味甘凉,入心、脾、肾经;《本草纲目》说“麦面能补虚、强筋健骨、厚胃健体”,《医集要》说其“除烦止血、利小便、润肺”。 有些人还喜欢在炎热的夏天吃热面条,多出汗,以除去人体内滞留的湿气和热量。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夏至后气候炎热,人们的消化功能比较弱,饮食宜清淡,不宜吃浓稠甘甜,以免生热生风,刺激疮疡等疾病。在吃清淡滋补饮食的同时,避免吃得太咸或太甜。宜多吃一些具有祛热益气、生津止渴作用的食物,瓜果等含水量较高的绿叶蔬菜和水果都是不错的选择。还可以多吃一些苦味、酸性食物,有助于清暑、增进食欲。根据中医的说法,大部分苦味蔬菜都有清热的功效,比如苦瓜、芹菜、蒲公英、苦菊、黄瓜、鸡毛菜等。
2022年夏至辛老师建议:
饮食: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比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忌肥腻甜食。多吃粗粮以清凉身体。不宜吃过多热性食物,以免增加内热。吃寒性水果要适量,不可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胃。少吃油腻食物,避免热气上涌,刺激痈肿。
根据夏至阳气旺盛、阴气初生的特点,宜晚睡早起,中午可小憩一会,以解除疲劳,避免暑热侵袭。由于夏季炎热,皮肤毛孔张开,在室内使用空调时,应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以防风热感冒。
洗个温水澡,可以解暑、消除疲劳、净化身体、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需要注意的是,夏天不要太贪凉,适度出汗是解决暑湿的好办法。
夏季养脾重在“冬吃萝卜,夏吃姜”,早晨空腹吃点姜,或者喝一杯姜糖水,都是滋补脾胃阳气的好办法。
夏至过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出汗量也会增多,所以人体需要大量的水分。对此,也可以在饮食上进行调整,比如喝一些绿豆汤、淡盐水等。需要注意的是,绿豆汤不宜喝太多,更不能当水喝。体质虚寒或者体质虚弱的人,不适合喝绿豆汤。
声明:文章原创,经授权发布,转发请联系中国临床营养网或作者,请勿随意转发,作者及中国临床营养网保留版权及其他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