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09人气: 作者:佚名
河南许昌一小学教师批改作文时,发现学生写了个“栓Q”,瞬间崩溃。现在连小学生都开始用网络黑话作文了,老师批改作业还得自备翻译器。
网络用语入侵校园
现在小屁孩一开口就是“绝绝子”,写文章里头时不时来句“yyds”。去年北京海淀那所知名小学一统计,五年级学生作文里网络用语出现的次数比三年前翻了两番。老师们直呼,改作文都跟破译密码似的。
有些爹妈觉得孩子用网言网语就是聪明。南京那边的有个爹妈就嘚瑟自家的二年级娃能写“芭比Q了”,结果被老师悄悄地给劝退了。这网络用语,就跟泡面似的,偶尔来一顿还行,要是天天当饭吃,那肯定营养跟不上了。
老师们的花式应对
山东济南那疙瘩一小学校语文老师团队搞了个“网络用语变脸簿”,把“栓Q”给整成了“超感激”,“绝绝子”变了个“绝妙无比”。听说这东西还挺管用,就是老师们弄这东西加班加到想直接“摆烂”了。
有的老师硬碰硬。深圳一中学老师规定,作文里冒出一个网络词汇,分数就少5分。结果第一次月考,全班平均分跌到60以下,家长群里都炸开了锅。后来调整到扣2分,才算稍微平息了众怒。
家长的甩锅艺术
一出事,家长们就爱把锅甩给互联网。据上海那边的家长委员会调查,哎呀妈87%的小学生爸妈,每天捧着手机刷短视频能刷个三四个小时。自己笑得跟啥似的,却跟孩子说别管外面那点破事,这操作真是够魔幻的。
真是绝了,有些家长竟然觉得网络用语听起来挺时髦。杭州那边的某个培训机构竟然推出了“网络用语作文速成班”,学费8888元,居然还这么火。要我说,干脆给它改个名儿叫“语文老师速崩培训班”,说不定更贴近实际效果。
经典文学的逆袭
武亦姝背了2000首古诗,那时候有些娃儿还在琢磨“奥利给”啥意思。北师大搞了个实验,发现读经典的小孩儿作文分儿比沉迷网络的至少高出15分。
听说了吗?李白和杜甫那俩大诗人,他们压根儿就没写过“yyds”这词儿,可他们那火劲,愣是烧了上千年。江苏那边的某书店搞了个促销,买《唐诗三百首》送“绝绝子”贴纸,结果文化局找上门,赶紧给撤了货。这事给咱们提了个醒,跨界玩儿,可得悠着点,风险那可大着。
家庭教育的照妖镜
湖南长沙那所知名小学开了个家长会,非得让家长们上交手机。这下好了,三分之一的老爸老妈都坐立难安,有个爹地竟然偷偷溜进厕所刷了半小时抖音。这帮家长,还真好意思说自家孩子沉迷网络?
河北一家长传授心得,透露为了督促娃读经典,把家里的无线网密码设成了“看完《红楼梦》才能上网”。结果,那娃竟然用流量把《甄嬛传》从头看到尾,还学会了那句“臣妾实在做不到”。
寻找平衡点
禁个毛线网络用语,跟禁个喷嚏似的,不靠谱还多余。成都那啥学校搞了个“网络用语研究班”,教娃儿们怎么分清聊天和写文章的场合。听说现在娃儿们写文章都爱来一句:“这文章是我原创,要是跟别人一样,那纯属巧合。”
福建一语文老师搞了个“网络用语赎罪券”,写日记用网络语就得交罚款,罚款钱买经典书。现在班上图书角都有了四大名著,学生们直呼“这买卖太亏了”。
来来来,说说看,你家那小崽子写作业时是不是总爱秀那些网络流行语?评论区开战,谁要是得票最多,我就送他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别急着表感激,这次是真没那啥“栓Q”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