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全面素质管理的认知和理解-管理认知能力

时间:2024-06-24人气: 作者:佚名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2022年版)》。4月21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语文等16门学科的课程标准。现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分别于2001年和2011年制定颁布。本次修订进行了系统设计,课程内容结构、学业质量标准等均有较大变化。

课程建设:以核心能力为导向

“这次修订充分贯彻落实培养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和课程定位,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分解到本课程要重点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上,体现出培养正确价值观、必备素质和关键能力的要求。”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惠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如何培养出能够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自2011年我国实现普及义务教育以来,对教育的需求由“有学校可上”转向“上好学校”,这一问题被提上日程。如今,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不同的价值观相互碰撞,儿童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也发生深刻变化,这也给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要求强化课堂和学校教育主战场作用。落实这些要求,需要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改革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田惠生说。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分别实施了20年和10多年,按照课程改革的常规要求,还需进一步修改完善。比如,学习阶段之间的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标准对“学什么层次”缺乏具体规定,教师对教学深度和广度的把握缺乏科学依据,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够明确,这些都不符合新形势、新要求。“这些问题都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田惠生说。

“‘活出核心素养’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重点,核心素养取向既是课程标准制定工作的主线,也是课程标准文本的主旋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郭华说,“课程目标的素养取向,有利于改变把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同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取向,以核心素养为视角指导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养不同于知识,它是知识、技能、态度的超越与融合,是一个人在现实情境中实施一定行为的能力或素质。当前全球掀起的核心素养热,实质上是一场教育质量升级运动。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以核心素养为先导的课程建设,是推进社会和国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国家督学、北京开放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质量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褚红旗说。

课程内容:回归学习知识、服务他人的初心

那么,核心能力的培养该如何落实到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呢?

“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修订中最实质性的问题,如果课程内容不变,核心素养理念就难以落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资源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吴刚平说。

此次修订,课程结构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了较大调整,如将原小学的“道德与生活”、“道德与社会”和原初中“思想道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以舞蹈、戏剧、影视为整合内容,八至九年级单独开设;理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技术及其所占学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分离出来。

除了课程结构之外,更重要的是课程内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例如,修订前的地理课程标准主要对区域地理领域(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村地理)的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和安排,学科逻辑性强,但对学生学习立场考虑不足。修订后,体现学生学习立场,构建学科活动与学科知识相融合的地理学习内容体系:以认识宇宙环境、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这一核心线索为主干,整合使用地理工具和参与地理实践两条支撑线索,形成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相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吴刚平说:“这次课程修订超越了学科内容和教学内容的概念,突出了课程内容的概念。在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上,学习是中心,不仅包括教什么、学什么的内容问题,还包括怎么教、怎么学的过程问题,以及为什么教、为什么学的目的和价值问题,甚至教得好、学得好的结果层面的问题。这种复合型的课程内容理念,突出了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价值,打破了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知识技能训练的魔咒,克服了高分低能、价值观缺失的乱象。学生在主题活动中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经历实践、探索、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深度学习过程,逐步培养核心素养。”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有利于克服教学中逐点解析知识点、单一训练技能的弊端,引导教师主动转变教学方式,从注重知识技能的‘点式传递’转向注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学习和思考,注重教学的针对性、整体性,注重学生在主动活动中形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品格、境界的综合效应,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郭华说。

基础教育各学科各司其职、不能形成育人合力的问题此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本次课程标准修订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国家督导员、原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克勤表示:“学校要特别注意结合本次课程标准修订增加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突破学科界限,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研究,设计主题明确、问题真实的跨学科学习活动。”

学术质量标准:从检查知识点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实施后,今后考试、评价怎样进行?

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良举例说:“比如晚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以往历史考试通常考的是时间、事件、内容等,那么以素养为重点的考试题目会怎么考呢?比如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人来华投资办厂,改革开放后中国也允许外国人来华投资办厂。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这不仅考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考验学生在历史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实证据、历史解读、爱国主义等方面的素养的综合表现。”

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考试和作业是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关键领域。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作业作为巩固课堂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手段。作业过程实际上是从有教师指导的课堂教学过渡到无教师指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应变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专注力、时间管理等素质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因此,作业是培养学生相关核心素质发展的重要手段,不能局限于知识技能的巩固。”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王月芬说。

家庭作业具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评价诊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双重功能,因此教师如何设计和实施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不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出台后的难点,更是“双减”政策落实的关键。

王月芬说:“如何设计体现核心素养的作业?单元作业整体设计实施是目前可行、有效的实施路径。以单元为单位整体设计作业,有助于避免基于课时划分的碎片化、孤立化、碎片化问题,更有利于知识的结构化和问题解决的整合化。”

“实际上,本次修订中,各课程标准均强调以核心素养为主轴,构建以大任务、大概念或大主题为问题解决目标的课程内容结构单元和教学单元组织形式,并以此作为学习内容聚合机制和学习动力激发机制,有效归纳、整合学科知识点或主题活动内容,在学习内容编排层面落实减负增效提质。”吴刚平说。(北京4月21日讯 本报记者 李玉兰)

展开全部内容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话题

圆脸妆容   多吃蔬果清淡饮食   避免甜食过多   适量补充水分   夏季饮食注意事项   儿童夏季饮食   清淡易消化饮食   饮用豆浆   饮食习惯调整   酸性液体反流   反流性食管炎   教育改革与发展   泉州市教育局   教育第三方网   安全考试环境   高考护航   防疫方案   高考工作   贵州高考   高间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