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感恩教育教案-关于感恩的校本课程

时间:2024-06-24人气: 作者:佚名

校本课程感恩教育教案_感恩教育德育校本教材_关于感恩的校本课程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孩子都应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天刚亮,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大庙镇大庙小学校长孙亚辉就驱车北上。3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已经成为他工作的一部分。虽然学校位于双滦区最北端,但这里却是孙亚辉最牵挂的地方。

几乎同一时间,片桥子镇中心小学校长田丽萍和孙亚慧分别朝相反的方向赶去,她要赶往距离市区15公里外的片桥子镇,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在各自的乡镇,孙亚辉打造了“阡陌”文化,田丽萍探索了“田园”课程,在引领两镇教育发展的同时,也见证了学校的蜕变。那么,双滦区乡村教育转型的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政策扶持、机制创新、专业赋能呢?

就业机制激活乡村教育

在大庙小学2020年迎新年晚会上,孙亚辉坐在台下看着老师们唱校歌、表演情景剧……他难掩激动之情。在这个偏远的乡镇,一共有62名教师,包括三个教学点和一个幼儿园。没有明亮的灯光、没有高大的舞台,但他们没有抱怨,反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近三分之二的教师都是新招收的,虽然经验不足,但他们热情高涨、干劲十足、富有创造力,是乡村教育的希望。”

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双滦区建立了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多渠道充实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为弥补师资短缺问题,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双滦区自2016年起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新教师。如今,双滦区已无代课教师,正式教师与非正式教师同工同酬。

小三岔口教学点的操场上,新到任的女教师王雪飞带领全校25名学生进行游戏,欢声笑语、追逐打闹声、打斗声充斥在校园上空,给宁静的乡村带来了生机。

“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的源头。”双滦区教体局局长田晓峰说,在教师招聘上下了很大功夫,不仅要招到人,更要留住人。双滦区通过实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和经费保障机制,实现“待遇逆转”,推动村小学(教学点)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村小学(教学点)逐步实现经济待遇、工作条件、培训机会等全面逆转。在教师培训上统筹规划,通过师资交流、结对友好学校、村小学骨干教师定期指导、开展中小学跨校教研联动等方式,解除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后顾之忧。

“不可否认,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的新教师会有所流失。”田晓峰不断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但也想让全区的校长、老师、家长看到,我们一直在努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回避问题而畏首畏尾。”

采访中记者发现,双滦教育人敢于突破体制机制的束缚,拿出真抓实干的举措,确保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这也是双滦教育充满活力的根本原因。

2016年,双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由区教育体育局接管,区委区政府给予大力政策支持,允许学校、幼儿园选派优秀教师参与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相关课程和活动,并给予适当的资金补贴。一方面为活动中心提供师资支持,通过多元化、多渠道的资源引进名师;另一方面让优秀教师走出校门,实现优质资源的辐射。

大庙小学语文老师孙宏伟把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推行的“抗干扰学习”与自己的“大阅读”有效结合,主张阅读要从课堂走向课程、走向生活,融入音乐、美术等学科,探索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核心的创新课程体系。在双滦区,“孙宏伟等人”把工作中探索出的方法,通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辐射给全区的孩子。

“像孙宏伟这样的乡村教师,在这个平台上找到了存在感、价值感。”任职近3年的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张秋杰边实践边总结,话语充满信心,“只要建立相应的机制,教师们就能昂首阔步,享受教育生活。”

“作为双滦区唯一的公益性课外教育活动场所,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要充分发挥公益性、服务性作用,整合城乡教师资源,实现学校与外界的有效对接。”在新的机制下,田晓峰对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充满期待,“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一举措也解决了教师有偿补习的教育痛点,可谓一举两得。”

关于感恩的校本课程_感恩教育德育校本教材_校本课程感恩教育教案

“创意课程”赋能乡村学校

“农村教育要发挥农村优势,走不同于城市教育的发展道路。”这是田晓峰说的、做的。

双滦区通过特色学校创建“铸魂”,区教体局制定了《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意见》,要求各学校立足本校实际,大力挖掘内在潜力,从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学科建设等不同维度打造学校特色文化。

片桥子镇中心小学现有学生426人,教师41人。田丽萍借助片桥子镇得天独厚的农田、蔬菜大棚、乡村旅游景点等优势,开展一系列调研学习活动,开设实践课程,开展特色校本活动,努力把“小而贫、小而弱”的小学校办成“小而精、小而优”的乡村牧区学校。她坚信,小学校也有自己的“春天”。

前营教学点共有师生86人。作为四小下辖的教学点,校长孙彦昆利用校外的一片杨树林,配上沙袋、蹦床、木桩、石桌,还挖了一个小水塘,取名为“趣园”。课间休息、放学后,“趣园”成为学生们最爱去的地方。此外,学校还结合地理资源优势,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比如用毛茸茸的小草、玉米秸秆、谷物、树叶制作精美的画作,利用学校空地种植瓜果蔬菜……学校成了师生成长的“乐园”。

走进仅有25名学生的小三岔口教学点,记者感受到的不是没落,而是生机。无论是教室还是图书馆,无论是楼道还是餐厅,处处一尘不染。这个教学点日常的学习生活流程,全程由音乐自动化管理,包括30分钟感恩午餐微课;70分钟体操和午后阳光运动;60分钟晨诵、午间唱歌、晚间阅读微课;每节课都有关于安全、秩序、感恩、文明、习惯等温馨提醒,学生的好习惯每天都在自然养成。该教学点目前拥有500余本绘本,每学期都在全镇教学点及4所中心小学开展“书本漂流”活动……

不仅如此,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还与乡村学校建立帮扶机制,如与片桥子镇中心小学结成友好学校,将创新思维、航模编程、小牛顿实验等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送进学校和教学点,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与大庙小学开展“茶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培训教学人员,还免费提供相关设备,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茶艺表演,让学生了解用茶来表达礼仪、弘扬传统文化。

校本课程感恩教育教案_关于感恩的校本课程_感恩教育德育校本教材

移动教学催生农村教育新业态

片桥子镇中心小学的老师冯丹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除了负责中心小学的音乐、美术课程外,每周二、周三她还要到大贵口教学点“授课”。她从不避讳,但看到教学点的孩子从最开始一点美术功底都没有、上课不停地做出小动作,到逐渐能独立完成一幅画,每次走进教学点门口都能听到孩子们从远处打招呼的声音,这样的场景让冯丹的内心一次次被感动。

教师结构性短缺在双滦区同样存在,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学、教学点专职音乐美术教师严重短缺。由于专业教师短缺,音乐美术课只能全程按课表开设,造成“音乐课变成听课课,美术课变成简单的画画课”的现象,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和效果。艺术教育成为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也造成农村学生教育起点不公平。

另一方面,在现有的人员编制框架和补充机制下,长期以来,由于规模小、生源少,村小学和教学点无法充分配备美术教师。针对这一问题,双滦区转变思路,因地制宜。“转变思路”是,没有补充,就依托内部挖潜,整合现有资源,实行城乡师资统筹使用、城乡学校良性互动;“因地制宜”是,与其他县区相比,双滦区面积较小,教师在城乡之间流动授课是完全有可能的。基于此,“流动教学”应运而生。

围绕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的原则,双滦区明确了“流动教学”的思路和做法——打破学校界限,实行“跨校教学”。该项工作于2013年9月开始试点,2014年3月初在全区音乐、美术学科全面推行。

为规范流动教学高效实施,区教体局制定了《双滦区音乐美术流动教学实施方案》,对流动教学的形式、制度、措施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一方面,选择缺乏专业师资、不能开设齐全的音乐美术课程的学校作为流动教学学校;选择城区学校(或音乐美术师资配备齐全的中心小学)作为派出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流动教学。另一方面,实行“双向签到”“双向考核”制度。流动教学教师在本校领取《流动教学工作记录卡》,由流动教学学校填写流动教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监测教学质量,确保流动教学效果;流动教学学校检查流动教学教师的教学计划、作业批改情况……

为弥补小学教师短缺的问题,双滦区还整合部分中学教师,到小学参与“流动教学”活动。“一开始,我不理解中学教师为什么要到小学任教,年级之间的联系,学科知识的差异,可能让‘流动教学’成为一种形式,一种‘牵线搭桥’。”区教体局副局长安国栋当时还是承德三中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但几年过去了,随着“流动教学”的效果逐渐显现,他成了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深入的实践者。

随着实践的深入,双滦区教体局将“流动教学”进一步细分为“小型流动教学”和“大型流动教学”。“小型流动教学”是乡镇范围内优质资源共享,打破小学、幼儿园的界限。“大型流动教学”包括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带教三年、派学科下乡、帮扶队上门服务、活动中心科技组到农村办社团活动、初中到农村小学举办学生家长讲座等。

除区教体局规定行动外,部分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展“自选行动”。大庙小学立足学校实际,以语文学科为抓手,在常规教研活动基础上实施“低年级小走教”。结合学校《课程阅读体系》管理框架,将低年级小走教分为“绘本阅读课堂漂流”和“语文识字作文课堂漂流”两部分。通过“漂流”活动,打开了大庙镇三个教学点孩子们看世界的“窗口”。区二小赋予走教教师一定的自主权,走教教师可根据教学点实际情况,开展联班教学,走教活动工作量纳入教师总工作量。

为巩固拓展“流动教学”成果,双滦区将“银龄教学计划”与流动教学结合起来。“银龄教学计划”是由退休教师组成一支队伍,到农村学校或教学点讲课,按照“需求导向、形式灵活”的原则,退休教师可根据自身专业特长,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教学活动,也可根据学校需要听课评课、开办公开课,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

移动教学将开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模式。

关于感恩的校本课程_校本课程感恩教育教案_感恩教育德育校本教材

打通乡村教育“经络”

为突破时空限制,为乡村教育持续注入优质教育资源,双滦区教体局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以在路教学为基础,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按照“全面规划、集成创新、深度应用、整体服务”的原则,分三期从城市到乡村建设视频资源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分层次、分层实现全覆盖。

双滦区教体局在一期、二期项目基础上,2019年为区内15个薄弱教学点建设全自动简易录播室,并将教学点网络升级至100M,全区所有学校、教学点实现云视频系统全覆盖,为实现“点播课堂”“同步课堂”“互动课堂”“专送课堂”提供了基础。

“从城市到乡村,从乡村到教学点,信息技术硬件的普及让优质教育资源流向区域教育发展的‘神经末梢’。”2019年年末,看着刚刚建成的高品质录音棚,孙亚辉激动地说。

“三年的努力,让信息化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得到了普及,真正实现了城乡教育‘手拉手’。”谈及互联网技术给区域教育带来的变化,双滦区信息化建设“掌舵人”安国栋说,“统一的软硬件平台建成后,可以实现城区学校与乡村教学薄弱点之间一对一的精准帮扶,让全区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

在片桥子中心小学的录制课堂上,学校利用视频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区实验小学共同上课《亿以内的数》。实验小学数学老师孔玉芳一边与观摩老师交流,一边与学生互动。一场打破空间界限的“空中课堂”在城乡上演。

2019年8月,偏桥子中心小学有了自己的录制课堂。学校不仅进行现场听课评课,还通过网络直播实现辖区内教学点远程听课评课,有效指导教师专业成长。学校还充分利用录制资源,组织全镇教师开展语文主题朗读、美术教师教学比赛、学生讲故事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信息技术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乡镇的教育,也促进了区域教育发展的优化重组。为扩大优质资源的辐射,双滦区先后成立了市乡镇教学点三个联盟学校组,每年选派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每学期选派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到乡村任教。在视频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时,对资源进行重新梳理重组,每个城区小学与两个乡镇教学点结成友好学校,利用视频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一对二”,联合开展教研活动,实现精准帮扶。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导致的“停课不停学”,并没有让双滦教育工作者慌乱。为了照顾边远地区、没有网络覆盖地区的学生,承德市教育局安排了线上教学,还安排了电视课堂录制。接到任务后,双滦区利用早已搭建好的网络平台,迅速通过线上研讨、视频会议、直播等形式,向全市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疫情成为双滦区信息化建设的一次成功考验。

“无论城市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都应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田晓峰的期盼,也是双滦教育人不懈的追求。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本报记者 孙和宝、王占伟

展开全部内容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话题

精气神   干事创业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宣讲巡讲   痖弦   暖暖   秋歌   单刀   埃及研究   食物加热   食物保鲜     老年痴呆症   昌乐民生网站   投诉信息   昌乐民生网   教育投诉   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   李永平   美麟控股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