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26人气: 作者:佚名
论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讲好军事史 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军事史知识,科学揭示军事史发展规律 在“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册中,军事史知识比较集中在13课中,其余内容则散落在各个课文和标题中。有的是叙述一场战役的过程,有的是介绍一位军事历史人物的生平,有的仅列举一件武器图解。在平常教学中学生所接受到的军事史知识比较杂乱、零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教学时机,及时整合同类军事知识,使知识系列化、系统化,揭示其发展规律。 例如,在教学第十八课《宋元文化的鼎盛(上)》《古代科技发展的巅峰》时,讲到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以及当时的火药武器时,教师可以对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历史作简要概括:夏代使用铜兵器,商代使用青铜兵器,春秋时期出现铁兵器,东汉铁兵器取代青铜兵器,三国时期出现战船,唐代出现火药武器和火箭,宋元出现火枪、投石车和铜火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其发展线索:中国古代兵器经历了由冷兵器到火器的发展过程,而冷兵器阶段又经历了由铜、青铜到铁的过程。 同时揭示其发展规律:中国古代兵器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是伴随着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的,军事技术与生产技术一样,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二、重视挖掘古代军事史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中国古代军事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美德,在教学中应充分揭示其中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1、讲授古代军事文化成就时,应突出其在世界历史上的历史地位。利用古代文化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项重大任务。国家教委规定,初中历史教师对学生进行中国古代文化史教育应达到以下要求:“了解我国古代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教育、军事、对外交往等方面的重大成就,以及对人类历史的深远影响,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成就是深厚而博大的,我国是火药和火药武器的最早发明者和使用者,我国有着悠久而复杂的战争史,在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军事将领和博大精深的军事著作。我们可以毫无愧疚地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产生兵书最早、兵书数量最多的民族,历史上军事典籍之浩瀚详实,世所罕见。中国古代兵书中充满了丰富而又朴实的军事辩证思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教材中的典型资料为素材,适当补充一些内容,突出其在世界历史上的历史地位。
例如,在介绍《中国历史》第一册军事书籍《孙子兵法》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指出,该书提出的谋略与谋略相结合、重政轻武、奇正相生、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等战略战术原则,不仅在我国历代兵书中有记载,而且流传到国外。2、在讲授军事人物时,要夸大民族英雄为国请命的悲壮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民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册中收录了许多民族英雄生平事迹的史料,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史料应成为教师的教学热点。这是因为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在思维发展上,还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对著名历史人物(特别是军事人物)及其事迹有着浓厚的兴趣。由于他们的人生观还未定型,可塑性很强;由于他们的自主意识和成功欲望有所增强,他们特别喜欢听历史人物的讲座,想找到自己敬仰的英雄人物作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军事名人不胜枚举,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寻找理想人物的愿望。因此,在讲授军事人物时,教师要对他们的生平作更细致、更有感情的讲述,尤其要注重讲述他们的优点言行,用他们的言行感染学生。3、在讲授农民战争时,要揭示农民战争的原因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的教育。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阶级斗争是历史前进的基本动力。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科书编者认为,现行教科书“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点,但始终没有忽视农民战争在封建社会的进步作用”,因此仍然包括秦末农民起义、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隋唐末年农民起义、明代农民战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揭示农民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和规律。即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的本性就是对劳动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剥削者不仅无偿霸占劳动人民的剩余劳动力,有时还侵吞他们的必要劳动,使劳动人民无法生活,使社会再生产不能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被剥削阶级的反抗和斗争,才能迫使剥削阶级抑制自己的剥削欲望,保证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3、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战争的不同性质,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有着悠久而复杂的战争史,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有着五千年的战争史,通过对不同性质的战争进行分析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多方位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据《中国军事史》上卷《历代战争年表》统计,自公元前26世纪至公元1911年,我国共发生战争3791次,其中古代战争3608次,现代战争183次。
《人民教育版中国历史》第一、二册中提到的战争就有近50场,这些战争有的推动了历史的进步,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稳定,有的阻碍了历史的进步,给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在讲授战争史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辨别不同的战争有不同的性质,不能一概而论。例如:明代戚继光抗倭战争是抵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是正义战争;隋炀帝对高丽发动的三次战争是封建统治阶级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是非正义战争。对战争性质的区分,主要是通过对战争目的和战争历史作用的分析来进行的。例如:战国时期,秦国与其他国家作战;主要目的是占领其他国家的领土和人口。 那是一场争霸之战,一场掠夺之战,所以是非正义的。战国后期,秦国实行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起来。这一时期,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此时秦国进行的长平之战等战争,都是统一战争,对形成全国大一统局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所以是正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