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04人气: 作者:佚名
20号晚上七点,咱们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的综合实验楼701演播厅,发生了一件挺有意义的事情。影视与传媒学院的研究生会举办了一场学术交流活动。这可是跟广播国际传播有关的,你们知道这样的活动通常都有哪些精彩内容吗?
活动背景与参与人员
2019年11月20日这个日子得记牢。当天晚上七点,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的综合实验楼701演播厅里热闹非凡。影视与传媒学院研究生会搞了个活动。现场来了四川广播电视台广播新媒体的宋锦燕老师,还有杨小锋教授、邬光照副教授,以及2019级的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们。这么多人的参与,看来这将是一次很有价值的讲座。这也说明学院很看重咱们师生在广播等领域的知识拓展和交流。
宋锦燕的讲座影响力非常大。对研究生们来说,这可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能听专业人士深入讲解行业知识。对老师们来说,这同样是个交流探讨的好时机。
我国广播发展历程回顾
宋锦燕老师的讲座一开始,她就带我们回顾了我国“四级办广播”的历史发展。她以珠江经济台的发展过程作为例子。这展示了广播发展历程的漫长与曲折。过去,广播曾经有过辉煌的发展时期,它凭借着伴随性等特色,吸引了众多听众。听众在忙其他事情的同时,也能通过广播获取信息,既解放了双手,又满足了获取资讯的需求。
时代在进步,广播行业也得跟上脚步,得在新环境中来个改革。现在技术更新太快了,以前那些优势在新的媒体天地里得重新看看。广播的发展方向得选一选,国际传播上广播该怎么定位,这个问题挺值得琢磨的。
5G时代广播的机遇与挑战
5G时代降临,对广播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际传播领域,主体和传播渠道都经历了巨大变革。广播既迎来了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过去,广播可能受限于固定的模式和受众群体。然而,在5G的助力下,广播传播速度将大大提升,传播范围也可能实现质的飞跃。
广播或许能跨越地域界限,和国际听众实时交流。可别忘了,现在广播正面临挑战,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要是广播不跟着5G的脚步调整,在国际传播的大舞台上,它可能会慢慢失去自己的位置。
中国与亚广联奖对比
宋锦燕老师对比中国新闻奖和ABU奖,这事挺有意思的。中国新闻奖,它是从新闻的角度来评判的,奖项的分类都体现了新闻的特色。相较之下,亚广联奖,它更侧重于思想性,特别看重作品的创新。这两种奖项,它们评价体系可大不相同。咱们看看中国新闻奖,像消息、专题这些类别,都是在新闻性的评判标准下体现出来的。
亚广联奖注重的是作品的整体思想深度,而像广播剧这样的奖项则更倾向于鼓励创新。将这两种奖项进行对比,我们能看出国内外在评价广播作品时的不同标准,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广播从业者创作时的思考方向。
亚广联节目评奖情况背后故事
看第54届亚广联节目评奖,能发现不少东西。获奖作品各有各的故事。比如《落地生根》,它因为有了国际视野和人文关怀,能触动人的情感。这事其实反映了现在世界广播节目正朝着注重人文关怀、故事化讲述的方向发展。
《海昏候》用新颖的声调重现了历史,《2020,中国、美国和我》则是靠主持人的访谈打造了作品。这些成功的例子给了广播创作者很多启发,创作者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了解如何深入挖掘题材,以及如何创作出吸引人的广播节目。
优秀广播作品的创作要点
宋锦燕老师给我们讲了怎么制作优秀的广播作品。她强调,叙事得有冲突、人物等元素,这样才能吸引听众。在声音处理上,要讲究逻辑性,同时也要注意美观。至于场景的营造,得让听众感觉自己真的置身其中。
放眼国际,参考别国获奖作品的优点同样关键。创作者得不断提升自己的新闻写作技巧和英语能力。这样一来,也给广播制作爱好者指明了学习方向。
感觉广播作品要想登上国际大雅之堂,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大家快来点个赞、转发一下、留下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