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学生没情感-理工科情话指南

时间:2024-06-26人气: 作者:佚名

新文科要想真正实现突破,需要把握好其工具性和价值性,平衡在人文教育的根本问题上,也就是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角度去把握。只有这样,新文科的内涵和价值才能真正得到认同和落实。这就要求新文科要贴近社会,用社会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去引导社会价值观,还原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避免落入教育的功利主义。

人们对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可能并不感到陌生,但说到新文科,很多人可能会心存疑虑。

事实上,“新文科”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海勒姆学院于2017年提出的,指的是传统文科学科的重组和文理交叉,即将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跨学科学习。

在我国,新文科建设也于2018年10月初现雏形。当时,教育部决定实施“六优一精”计划2.0,其中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在数学、物理学基础上首次增加了心理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前不久,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优一精”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那么,与理工农医相比,看似与新技术联系不那么紧密的新文科到底有何不同?其火爆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

新文科体现了融合的趋势

在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志强看来,新文科实际上是对传统知识精细化、专业化、学科化分布的反击。

“其实在18、19世纪,文科、理科、工科基本上是在一起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化为科学、技术、人文三条线。”他告诉《中国科学报》,科学往往指原始创新,技术指应用的东西,人文则分为人文科学(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和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法律、管理学等),主要探讨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看待社会、管理社会等问题。

与学科分化不同,近两年出现了一种重新融合的可能性,即科技发展与人文社会发展的重新交汇。“新文科的出现,是科技与人文学科课题的重新融合,用新的科学成果去研究过去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些课题。特别是以前在社会学、精神性和思想世界中解决的问题,现在可以用科学以新的方式去解释。”

例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一生都在试图用现代科学理性解释人们无法解释的内心世界。即便到了晚年,他也坚信有一天所有的心理问题都会被生理或医学知识所解决。虽然他在生前并没有看到这种可能性,但今天,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微芯片的出现,这种可能性正变得越来越凸显。

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于婷认为,美国大学之所以提出建设新文科,更多是因为其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他们的心理期待。

一方面,文科生越来越脱离社会实践,对技术发展缺乏兴趣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从科学与经济发展的角度,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缺乏人文文化素养和技术本位训练,会导致理工科生在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面出现问题。

“我觉得新文科就是用文科的眼光去看待当代世界的科技前景、科技想象,让文科生在培养过程中得到一些锻炼。”余婷说。

在他看来,对于国内高等教育而言,新文科建设不仅仅是学科重组、文理交叉,更需要将新的科技前景和趋势融入到文科培养中。此外,首先,需要在内部打通人文学科,让文史哲真正融为一体;其次,需要打通人文与社会科学,即社会科学的学生要有良好的人文教育,人文科学的学生也要对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概念有很强的理解力。“只有把这三个层面结合起来,新文科的建设才更有意义。”

文科的问题和新文科的出现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既然文科教育出身的学生无法满足心理预期,那么是否可以说新文科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行文科教育本身存在问题呢?

对此,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曹太胜表示反对。

他说,新文科现在的定位,是让文科能够基于中国实践的研究而产生理论,在国际学术界发出声音,形成中国学派;同时强调关注最新科技发展,采取跨学科思维,让文科研究跟上时代的步伐。“可以看出,新文科是赋予文科新的角色、新的定位,它的出现并非因为文科本身的发展困境。”

同样,周志强也认为,新文科的出现,得益于新技术的发展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阐释创造了新的可能性,而非局限于自身的话语体系。

但他也承认,我国现行的文科教育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缺乏原创性。当前,我国人文学科过于注重对传统既有观念的继承,而缺乏具有冒险性、探索性的开拓新课题、新领域的生产力。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当前的人文学科话语在解释一些当代文化和社会现象时,往往采用已经形成的、众所周知的、被普遍接受的思想和概念,而不是新的话语或新的想象。

二是吸收新思想、变革的能力不足。也就是说,人文社会科学大多封闭在本专业的学科范围之内,过分强调学科专业背景,对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一些新发现、新问题缺乏认识和理解。

此外,社会因素带来的人们思维的变化以及文科本身的特点也使文科教育陷入困境。

“当今社会功利思想过于严重,人们往往从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是否有利于找到好工作等角度来评价学习文科的价值。因此我们看到部分文科专业学生在入学、就业方面遇到了难题。”曹太胜指出,对于从事文科教学和科研的教师来说,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主要关注获得科研经费、发表论文及被引次数等,而文科研究传统上往往侧重专著的撰写,周期长,对科研经费的依赖性较弱。这些都导致文科在当下的评价环境中地位不如其他学科高。

其实,不只是我们国家的文科教育有问题,全世界的文科教育都在衰落。

“之所以没落,最主要的原因是当代世界主要追求的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以经济竞争和金钱为导向的教育是全世界的大趋势。”余婷说,这种趋势带来的是,第一,文科教育的危机,文科教育在萎缩,越来越不受重视,没有人愿意为之付出;第二,这种文科教育的危机,给那些缺乏人文教育的人,在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价值关怀、社会文明关注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问题。

除了以上提到的共同点以外,中国的文科教育还有自己的“特色”。

“西方的文科教育即便衰落了,但其历史悠久、体系完备,只要人们愿意投身其中,还是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的。”余婷说,但我们的文科教育受到苏维埃体制早期专业教育的影响,发展到今天,导致学生在专业教育下无法获得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文化创造力。

为解决文科问题提供多种可能性

尽管当前文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新文科的出现并无因果关系,但学者们一致认为新文科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诸多可能性。

在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别敦荣看来,当前文科教育与发展过于孤立,新文科建设有望打破这种局面,增强文科内部、文科与理工科之间的交流,同时也与新技术更加紧密地结合。

“目前,文科与其他学科有一些结合,比如考古学与科技的结合形成了科技考古学,信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形成了艺术设计的网络化,但这还远远不够,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我觉得新文科可以提供一条有效的路径。”他说。

周志强举例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进化论的出现、天体物理学的发展,都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进步。“同样,新科技的发展、新的宇宙观、世界观的确立,也会极大地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因为新文科就是用科技手段来进一步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是其迅速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在武汉大学弘毅书院国学班任教的余婷似乎对这个问题更有发言权。

2009年,教育部会同中组部、财政部启动“基础学科卓越学生培养计划”(简称“珠峰计划”),在部分高校选择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5个学科先行开展试点,力争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

武汉大学作为首批入选高校,次年成立了弘毅学院,实行动态学习管理机制,采取小班个性化培养。同时,武汉大学在5个实验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增设了2个文科班,分别是弘毅学院国际数理经济学与数理金融班、弘毅学院国学班。

“这个举措在当时并不太引人注意,但其实颇具前瞻性。”余婷说,学校制定了更具挑战性的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培养流程、培养要求等各方面。虽然真正发挥潜力还需要较长时间,但这批学生在毕业乃至正常学习期间,在知识、能力、价值关注等方面都将不同于普通的武汉大学文科生。

“比如弘毅学院2017级国学班的一位女生写的一篇大二论文,无论从篇幅、水平还是文笔上,都完全可以作为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答辩。”余婷说。

他说,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学习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而是通过这种综合性的训练,让他们拥有好奇心、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强烈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也是“新文科应该把握的核心内容”。

顶层设计和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

鉴于融合培养的初衷,余婷认为,为了更好地推动和发展新文科,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让真正有建设性、想象力、有真正教育理念的人来设计这些方案,打破现有的语文+历史+哲学拼凑式的教育,创造出全新的、真正好的教育理念。“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遇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有这样的顶层设计,却没有老师来教这些课程。也就是说,目前的师资队伍暂时不能满足新文科的教育要求。”

“老师们更喜欢教《中国文学史》、《西方哲学史》等课程,因为这些课程比较简单、浅显,而像上述这些课程,对老师来说挑战性很大。”余婷说,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一起成长。学生必须学一门课,但老师在教这门课时,不能保守、照本宣科,而应该挑战、超越以往的知识结构,否则就教不好。“提升教学人员的能力、知识、观念、态度才是当务之急。”

在这个前提下,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尤其需要政策倾斜,因为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在周志强看来,推动新文科发展,首先要打破专业壁垒,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的壁垒、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壁垒,培养科学哲学家、科学思想家等新型人才;同时,大学不能单纯以市场为中心培养人才,还要更多地考虑科学发展;此外,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仍需改革,即打破原有的办学理念,打破现行大学和科研体制管理的行政束缚。

曹太胜补充道,新文科要真正实现突破,需要把握好其工具性和价值性,平衡在人文教育的根本问题上,也就是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角度去把握。只有这样,新文科的内涵和价值才能真正得到认同和落实。“这就要求新文科要贴近社会,用社会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去引导社会价值观,还原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避免陷入教育的功利主义而不能自拔。”

展开全部内容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话题

精气神   干事创业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宣讲巡讲   痖弦   暖暖   秋歌   单刀   埃及研究   食物加热   食物保鲜     老年痴呆症   昌乐民生网站   投诉信息   昌乐民生网   教育投诉   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   李永平   美麟控股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