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感教学-情感教学法

时间:2024-06-27人气: 作者:佚名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与情感教学的内在一致性,通过学理探讨,明确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教学的内涵,实际是指将核心素养的要求融入情感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基于此,提出了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会学习,让情感产生情感,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让环境产生情感,培养学生责任感三项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情感教学;内涵;策略

情感教学法_关于情感教学_情感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本文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26期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明确提出了学生发展应具备的核心素养。[1]此后,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但对核心素养与新课改强调的情感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事实上,在核心素养框架的选择和实施中,我们强调知识和技能,但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为情感对知识教学有着无形的驱动力,是教学的基础,没有情感,教学就无从谈起。有研究者指出,态度就是把知识和能力用一个平方数连接起来,即素养=(知识+能力)态度。态度如果是正向的,知识和能力就会产生正向作用,态度如果是负向的,知识和能力就会产生负向作用。 [2] 因此,本文拟对基于核心能力的情感教学进行分析,理清其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策略。

1.核心素养与情感教学

要研究基于核心能力的情感教学,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核心能力和情感教学,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2016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所应具备的必备素质和关键能力。[1]从本质上讲,这其实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旨在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同时,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因为,相较于碎片化的三维目标,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而是强调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综合表现。但相较于传统的三维目标,我们也可以发现,核心素养在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为必备素质其实是学生成为成年人的要求,而关键能力则是学生成为人才的要求。要成为人才,首先要成为成年人。品格是人发展的基础,只有品格优良的人,才能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 因此,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比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即学生情感的发展比知识的获取更为重要。但由于情感的特殊性,它只能随着认知过程而发展。因此,核心素养研究团队把培养学生情感的要求渗透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每一个环节中。例如核心素养框架中的“人文背景、责任感、学会学习”就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可见,情感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核心素养脱离学生情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2.情感教学的基本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情感教学内涵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从情感的表层含义上进行定义,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把情感视为教学的手段或方法,主张运用情感因素促进学生的认知学习。第二层次认为情感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如陆嘉梅认为,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过程。[3]这一概念目前被引用较多。第二类是从情感的深层含义上进行定义,由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主张通过激发和满足学生的需要,调动学生的情感来促进教学。 寇东泉提出,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基于认知因素,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承载着教师积极情绪的语言、态度、行为等教学变量,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积极的情感需要和认知需要,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目标的提高的过程。[4]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情感教学并不等于教学情绪。从字面意思上看,人们容易把情感教学误解为教学情绪,但实际上情感教学是指关于情绪的教学或用情绪进行的教学。情感虽然是可教的,但由于它是人的态度体验,是无形的东西,所以它不能被独立地传授,只能伴随着认知过程而潜移默化地培养。

3.核心能力与情感教学的内在关系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核心素养与情感教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一方面,二者都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还注重学生品格的培养,旨在培养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全面人才。情感教学同样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教学重知识轻情感的不平衡现象提出,主张在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同时,满足学生情感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二者都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仔细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发现,核心素养虽然强调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综合表现,但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其对具体内容还是有一定的侧重,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具体而言,在核心素养要求中处处体现着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要求。可见,情感培养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对于情感教学而言,情感是其灵魂,只有用情感进行教学,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才能称为情感教学。可见,核心素养与情感教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此外,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教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核心素养与情感教学本质上都是21世纪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旨在培养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教学研究不仅符合二者的本质要求,也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当代意义。

2.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教学的内涵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以人为本、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在注重对学生知识传授的同时,尽力运用教学过程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潜在的、现实的情感需要和认知需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进而实现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进行的教学。具体来说,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基于核心能力的情感教学是在以人为本、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的。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教学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基于核心能力的情感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导,是基于核心能力的情感教学的内在意义。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教学目标从“双基”到“立体目标”再到“核心能力”的转变过程,实际上是从“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人的发展”、从以学科为本到以人为本、从教学到育人的过程。 [5] 相较于传统的三维目标,核心能力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有了很好的回答。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引领是基于核心能力的情感教学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针对当前教学中重知识轻情感的问题,也需要坚持全人教育理念引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人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北美的一种教育理念,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该理念批判了传统教育只注重知识迁移、技能习得的培养目标,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或技能,更重要的是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全人”。 因此,坚持这一理念的引领,有利于扭转当前重知识轻情感的教学失衡,培养既有知识又有见识的“全人”。可见,这种全人教育理念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教学不可或缺的引领理念。

第二,在教学中强调情感因素并不意味着忽视认知因素。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感受和体验,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是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教学离不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没有知识,情感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情感的养成与知识的传授不是割裂的,也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融合的、相辅相成的。学生情感的培养以知识为基础,不是强行、牵强附会地传授知识,而是顺势而为、顺势而为、水到渠成;不是摆架子、长篇大论地传授知识,而是潜移默化、画龙点睛。但同时,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教学也不完全等同于知识的积累。 如果坚持僵化、固化的知识观,一味重视知识学习而忽视情感培养,教出来的就只能是书呆子、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实,情感因素与认知因素同等重要,相互促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努力形成情感促进知识、知识增进情感、情感与知识共生的局面。

第三,教学虽然是暂时的、阶段性的,但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教学却是长久的。从表面上看,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教学旨在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但从更深层次看,这种教学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每个人的一生都那么长,但人接受教育的时间却是有限的、阶段性的,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博士、博士后,可能要二三十年,也可能只有几年、几个月、几天。因此,教学是暂时的、阶段性的。但长期以来,在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重知识、重分数、重升学率的教育评价体系仍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什么考什么”和“学怎么考”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仍然只关注学生的眼前表现,没有将其拓展到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尺度上进行规划。 这就导致了很多“高分白痴”的出现,很多学生在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无法应对复杂的社会挑战。核心素养旨在培养“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它所强调的必备素质和关键能力,正是针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上学,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在步入社会后顺利应对人生各个阶段的挑战,最终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从而助力他们的终身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运行。

3.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教学策略

要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从教学方式的转变入手。因为教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教学,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因此,如何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教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情感虽然是自发的,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一种情感的背后都有相应的支撑认知系统,因此,学生情感的培养要从认知方面入手。因此,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1. 让学习变得有趣,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而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为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这也是当前学生核心素养的六大要求之一。因此,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情感息息相关。因为学生是具有丰富情感的独特个体,无论教师教得如何好,如果学生不喜欢、不爱、不接受所学的知识,那么学生就不会真正掌握知识,学生的学习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离不开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教师应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一是利用令人惊奇的教学成果,让学生“想学”。 惊奇不是无意义的好奇,而是对未知事物的一种热情。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到惊奇,就会驱使学生去探究知识背后的意义,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深的理解。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巧妙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惊奇感,从而调动学生求知欲和学习探索精神。其次,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学得好”。光有“学”的欲望是不够的,要想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还需要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学得好”。因为好的方法可以让人事半功倍,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毅力。关于学习方法的选择,有位学者曾说过:“学习有方法,但没有固定的方法,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意思是学习有方法,但没有固定的方法可以适合所有人,学习的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总之,学习的方法因人而异,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性格特点,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好”。最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学得开心”。教学不是一种枯燥的活动,它蕴含着乐趣因素。而这种乐趣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教学。但在传统课堂中,由于教师拘泥于教案、照本宣科,未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和魅力,使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因此,在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美和乐趣,让学生享受学习,在快乐中学习。这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关于情感教学_情感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_情感教学法

(二)以情感培育学生健康人格

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定是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外,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这也是当前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之一。近年来,面对升学、就业的激烈压力,学生心理愈加脆弱,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出现。因此,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更是未来社会人才必备的素质。而由于情绪具有感染的功能,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具体来说,首先,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和、积极的心态去教书育人。 有人曾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他们的理想、情感、意志等。”在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树立积极阳光的形象,以自身良好的品德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其次,要利用好表扬激励的乘数效应。美国管理学专家彼得曾说过:“你为别人付出的表扬,远远小于被表扬的人所得到的。”因为表扬能让人心情愉快,信心倍增,从而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或鼓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取得高效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给予学生一些鼓励或表扬,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最后,要引导学生运用积极情绪,调节消极情绪。 情绪具有两极性,既有喜爱、快乐、钦佩等积极情绪,也有憎恨、愤怒、蔑视等消极情绪。一般来说,积极情绪有积极作用,消极情绪有消极作用。但并非所有消极情绪都有消极意义。正如“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消极情绪运用得当,也能促进成功。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积极情绪,调节消极情绪,化消极为积极,化不利为有利。

3.通过环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从表面目的上看,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教学是为了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但从更深层次的目的上看,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教学最终是为了培养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人才,为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因为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人的参与,可以说人的培养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2016年核心素养课题组将社会参与列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三大方面之一,强调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这也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责任本质上是人们对责任对象的责任感、集体感、荣誉感等情感意识融合后形成的情感态度,以及在其影响下的行为选择。 [6]因此,学生责任感素养的培养重在学生情感体验的形成。因为学生只有从情感上体验到有责任感的群体情感,才能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群体所带来的集体感、荣誉感,进而主动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起着综合作用。因此,学生的情感体验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具体可以从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来论述。首先,相较于心理环境,物质环境是可接近、可触摸的,因此创设情感性的物质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相较于冷冰冰的教室,教师要布置一个整洁、明亮、和谐的教室,合理安排班内座位,让学生感觉到班里就像家一样,没有束缚和压抑,轻松自在地学习,进而让学生主动关心班级事务。 其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生动、富有情感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到对所负责群体的关注、认可和归属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学校、班级、课堂的热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这些群体所带来的集体自尊和荣誉感,进而自觉遵守纪律,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最后,教师还应创设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课堂氛围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和发展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我们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基础,是情感教学的必要条件。有资料显示,在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沉闷、压抑或对立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奠定心理基础。

作者简介:1.裴秀芳(1962-),女,山西夏县人,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2.谢丹(1994-),女,四川眉山人,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3.杨晓(1971-),女,山西运城市人,陕西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展开全部内容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话题

精气神   干事创业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宣讲巡讲   痖弦   暖暖   秋歌   单刀   埃及研究   食物加热   食物保鲜     老年痴呆症   昌乐民生网站   投诉信息   昌乐民生网   教育投诉   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   李永平   美麟控股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