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26人气: 作者:佚名
1. 投影效果
警惕“你的想法”
很多人在职场生活中总会有被别人针对的错觉,甚至觉得自己遇到了“别有用心”的同事。其实这可能只是因为对方和你的想法不一样,做事方式与你相反,导致你产生心理投射,让你觉得对方并不喜欢你。职场中,如果你换个角度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认为对方“别有用心”,你可能会发现,同事们其实对你很友善。
2. 互惠效应
黄金法则与反黄金法则
人人都应尽力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在职场上,我们不能只索取,把所有工作或责任都推给同事,而要学会回报,实现互利共赢。
3.破窗效应
群体惯性的力量
这大概是最为人熟知的心理效应了。这种效应在职场上很常见,比如大家都在加班,你也会不自觉地跟着加班,大家都小声说话,你也会小声说话。这就是破窗效应带来的群体惯性。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我们的行为到底是我们想做的,还是在顺应群体惯性。
4. 门槛效应
好话不一定意味着好事
简单来说,当一个人接受别人的琐碎请求时,他或她会更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请求。所以在职场上要小心,避免被人摆上门。当同事请你帮他或她做一些小请求时,你应该想想这些请求是否会给你带来麻烦,因为这些请求只是开始,后面还会有更多更大的请求等着你。
5. 期望效应
你所期望的正是你所追求的
当你期望自己是一个自信的人,并暗示自己会成功时,你就会变得自信起来。这就是期望效应的魔力。在职场上,当你暗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人时,你很可能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所以,对自己多一点期望,告诉自己你能做到,那么你就会成为职场上最优秀的人。
6.旁观者效应
注意你的责任分散
当一个老人倒地,周围只有一个人时,大多数人都会把他扶起来。但如果周围有一群人,责任就会分散,导致没有人帮助老人。所以,当你在职场上遇到问题时,一定不要同时向一群人求助。
7.刻板印象效应
消除先入之见
所谓刻板印象效应,或者我们所说的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在生活中对某一类人抱有的相对固定、概括的看法。在实际接触之前,人们会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看待人。比如南方人比较精明,北方人比较大方;年轻人喜欢浪费,而老年人则比较节俭。职场上,一些女性经常被别人贴上标签,开豪车就会被说是“被人包养的”,职位高的人家底深厚。而往往这种刻板印象会让你错失很多资源和人脉。俗话说,耳闻是假的,眼见是真的。消除先入为主的观念,理性看待一个人,有意识地去寻找和听到不一样的信息,也许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东西。不但要听信息,还要和人深入交流。只有通过实际接触,才能了解你所接触的人,不断去寻找和验证自己想要的信息。
8.尴尬效应
微小瑕疵,引来大批粉丝
出丑背后有心理学吗?有!根据一项实验:受试者被要求听几个人回答问题的录音,其中一些录音包括咖啡杯被打翻的声音。当受试者被要求对录音中的人进行评分时,打翻咖啡的那组人获得了更高的好感度。犯错带来吸引力,这就是“出丑效应”:完全没有瑕疵的人不如偶尔犯点小错误的人讨人喜欢。把事情搞砸可以让你和别人更亲近,让别人觉得你很踏实。相反,完美会让人产生距离感,无可挑剔很无聊。最终成功的人总是那些有一些小瑕疵的人。
9.皮格马利翁效应
相信“信仰”的力量
这一心理现象的关键在于预言是自我证实的:你最终会成为你相信自己是的人。这一心理现象与心理暗示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期望最终会自我实现。正确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个人发展和个人领导力的培养都有好处。对个人而言,你可以通过设定更高的目标和更艰巨的任务来挑战自己,并更加努力地克服困难。作为领导者,如果你对团队的期望更高,团队也会用更好的成绩回报你。
10. 选择的困境
理解选择的困难
有一个著名的果酱实验,其中一家美食店陈列了一些高品质的果酱和品尝样品。在一次测试中,实验人员提供了6种不同的品种,而在另一次测试中,他们提供了24种品种。结果发现,在果酱品种较少的测试中,30%的人最终购买了一瓶果酱。而在果酱种类较多的测试中,只有3%的顾客购买了该产品。这说明,为了权衡众多选择,人们不得不付出额外的努力,这增加了压力,从而降低了做决定的乐趣。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处理这种“选择困境”,那就是减少选择。只做让你快乐的事情,只过你认为有意义的生活。
11.聚光灯效果
想象中的“聚光灯”
我们感觉自己时刻被人注视着,但这只是我们的想象。一旦犯错,我们就会变得偏执,尽管这对现实并没有什么实际影响。这就是聚光灯效应,人们并没有真正注意到你犯错的那一刻,那只是你的想象。你并没有像你想象的那样被人注视着。知道这一点可以让你在公众场合感到更自在,更自由地做自己。而如果你知道犯错的实际后果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当你真的犯错时,你会感觉更好。心理学家说:当你犯错时,你可能仍然会感到有点尴尬,但至少你知道自己主观上夸大了后果。
12.焦点效果
“专注”与“全面”
当你专注于某件事物时,你会觉得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物。这也被称为“焦点效应”。营销人员一直在利用这种“焦点效应”来说服消费者,他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政客们也这么做,通过引导外部注意力来夸大某些事件的重要性。要克服这种效应,首先就是要保持客观判断,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在做出决定之前考虑相关因素。如果陷入“焦点效应”,人们就会对未来的结果做出错误判断。如果你能跳出来,你就更有可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13. 空白效果
正确的话语
留白效应起源于书法绘画中的一种手法,即在整幅画中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这种手法是一种巧妙的艺术表现,也是一种智慧。对于心理学来说,留白同样重要,如果将这种智慧和留白运用到职场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有时候,不说的话比说的话更有意义,更睿智。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要注意别人犹豫不决的话,要比直接的批评和建议更有意义。职场留白是一门艺术,一个人要注意给别人留回旋的余地,这样自己才有可行的路径。现在的人考虑问题喜欢相对思考,对绝对的东西有一种心理排斥,所以,不要说太绝对的话,不要说一切直接接触或伤害别人感情的话。更严格地说,在与别人接触的过程中,最好少用肯定的词,比如“必须”、“必须”等。 与他人相处的秘诀是成功或失败的关键。
14.鱼叉效应
学会读心术
鱼叉效应就是在起作用的“钩子”上做文章。我们聊天时甚至可能不自觉地运用这种效应。比如,我们经常在聊天时抛出一系列话题,比如电影、爱情、工作、运动等。然后我们看对方的反应。那么,对方反应的强度就相当于变相地知道了对方的兴趣爱好。如果你继续聊对方的兴趣爱好,自然很容易得到你想要的信息。算命师把鱼叉效应发挥到了极致。在给你算命之前,他们通常会提出几个不同的话题,看看哪个对你有用。就像一个优秀的政客或二手车推销员一样,他们不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而是根据收到的反馈,试探性地改变自己的措辞。这种反馈有很多不同的形式。 他们会留意你是否点头、微笑、在座位上前倾,或者突然变得紧张(这也是手相师热衷于握住你的手的原因之一),然后根据情况改变言辞。人们常常喜欢向算命师询问许多潜在的意见,比如自己的健康状况、人际关系、旅行计划、职业和资产,但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算命师说得准,而是我们在之前对话中的言辞和微反应已经给了他们答案。
15. 群体效应
你是我的
所谓“我们中的一员”,是指对方在某一方面把你看作是同一类人。也就是说,要想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和态度,你必须和对方保持一种同质化的关系,也就是必须把对方看作和自己是一体的。“我们中的一员效应”是指你更值得信任,更容易接受“我们中的一员”所说的话。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关系好,一方更容易接受对方的某些观点和立场,甚至不容易拒绝对方提出的令人尴尬的要求。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我们中的一员效应”。比如,如果同样的观点是你喜欢的人说的,你会更快更容易接受。如果是讨厌的人说的,你可能会本能地抵制。有一句话说:“如果他们是我们中的一员,一切都好说;如果他们不是我们中的一员,一切都要按规矩办。”
16. 大力神效应
让别人尝尝自己的苦头
指一对一的人际交往,这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之间,恩怨交织,仇恨越来越深的一种社会心理效应。赫拉克勒斯效应会让人陷入无尽的烦恼,错过生活中许多美好的风景,不再有真正的快乐,不再有新的进步。希腊神话中,有一位英雄叫赫拉克勒斯,有一天,他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看见脚边有一个像鼓鼓囊囊的东西,长得丑陋不堪,于是赫拉克勒斯就去踩它。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赫拉克勒斯一脚踩破,反而肿大起来,不断繁殖,这激怒了英雄赫拉克勒斯,他拿起一根碗口粗细的木棍,朝那奇怪的东西砸去。哇,那东西肿得堵住了路,赫拉克勒斯束手无策,正在纳闷。 一位圣人走到赫拉克勒斯面前,对他说:“朋友,别去碰它,忘掉它,远离它。它叫仇恨之袋,如果你不招惹它,它就会保持原来那么小,如果你入侵它,它就会膨胀起来,与你敌对到底。”仇恨就如同赫拉克勒斯遇到的那个袋子,一开始很小,如果你不理它,化解矛盾,它自然就会消失,如果你和它相处不来,恨它,它就会加倍报复。
17.毛毛虫效应
您是追随者吗?
通过研究,科学家把这种跟着眼前的路线走的习惯叫做“跟随者”习惯,而盲目跟从习惯和思维惰性、对失败作出反应的现象叫做毛毛虫效应。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叫做“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边上,让它们头尾相连,围成一个圆圈。花盆不远处散落着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边转圈走。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仍然日夜不停地绕着花盆边转圈走。它们走了七天七夜,最后因饥饿和疲惫而相继死去。在做这个实验之前,约翰·法布尔曾想象过,毛毛虫很快就会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循环,转而去寻找它们最喜欢的食物。 可惜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后来科学家把这种跟着前面路线走的习惯称为“跟随者”习惯,把因跟随而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18.瀑布效果
他的意思不是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被别人“无心之言”伤害的经历。这种别人不经意说出口的一句话,让你“不开心”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瀑布心理效应”,也就是发送方心理比较平静,但发出去的信息被对方接收后,引起心理失衡,从而导致态度和行为的改变。这种心理现象就好比大自然中的瀑布,上面平静,下面却水花四溅。所以,在与人交谈时,也要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自己有没有说得不恰当。避免自己的闲话引起强烈的瀑布心理效应。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前,要了解对方的性格、习惯、谈话禁忌,从而把握说话的度。前面我们讲过反射效应,不要以为自己不忌讳的,别人也是忌讳的,对于一些过于敏感的沟通对象,更要注意这一点。 一般来说,容易引起对方误会和强烈情绪的话题主要是对方的隐私,对方伤心的过往,不要过问别人的隐私。
19.韦伯定律
你在意的是“大热闹”还是“小热闹”?
韦伯定律说,当一个人经历了一次强烈的刺激后,下一次的刺激对他(她)来说就变得微不足道了。从心理感受上来说,第一次的大刺激可以冲淡第二次的小刺激。比如,一份原本一块钱的报纸涨价到十块钱,你肯定会感到难以接受;而一台原本一万元的电脑涨价了一百块钱,你肯定不会有什么大的反应。一个新人刚开始工作,在单位里干得认真、努力,后来慢慢熟悉了环境,放松了心情,周围的人会觉得这个人虚伪,之前的表现都是假的,质疑这个人的人品;另一个新人刚开始显得一无是处,懒散、没有纪律,慢慢熟悉了单位的规矩,他只能按时上班,但大家马上就会夸奖他的进步、表现更好,认为这个人比前者好多了。其实,前者所做的工作总量比后者要多得多。
20.鸟笼效应
加班是人们所联想到的鸟笼
鸟笼效应又称“鸟笼逻辑”,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十种心理状态之一,是由杰出的现代心理学家詹姆斯发现的。“鸟笼效应”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规律,人们在意外获得一个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后,会不断添加更多相关的东西,而这些东西自己并不需要。如果一个人买了一个空鸟笼放在家里,那么一段时间后,他一般会再买一只鸟来养在这个笼子里,而不是把笼子扔掉。换言之,这个人被笼子疏远了,成为了笼子的囚徒。
21. 守望法则
我该听谁的?
意思是说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够帮助人们更加准确地判断时间,反而会造成混乱,使看手表的人失去对时间的判断。另一层含义是说,任何人都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否则人的行为就会陷入混乱。手表定律给我们一个很直观的启发:对于任何事情,你不能同时设定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公司就会无所适从;对于一个人,你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就会陷入混乱;一个人不能被两个以上的人指挥,否则这个人就会无所适从;而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也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否则公司就无法发展。
22.霍桑效应
抱怨之前,先取得成果。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被注视或被观察时,就会刻意改变一些行为或言语表达。1924年11月,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部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一项关于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为霍桑效应。例如,当允许员工发泄不满情绪时,员工会因额外的关注而提高绩效或努力程度。霍桑效应的基本条件是重要的工作环境属性能够被大量捕获,而不需要隐藏或模糊的信息。人们一生中会有无数的愿望和情绪,但最终能够实现或满足的只有少数。对于那些未实现的愿望和未满足的情绪,不要压抑和束缚,而要让其适当地发泄,这对人的身心和工作都有好处。
23.光环效应
警惕你的主观印象
晕轮效应又称“刻板效应”、“光圈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形成的将某一点概括化或将某一点概括化的主观印象。晕轮效应往往发生在人们对一个人的了解还不深入,即还停留在感觉和知觉的阶段时,因而容易受到感觉和知觉的肤浅性、局部性和选择性的影响,使对一个人的了解仅仅集中在一些外在的特征上。一些性格特征或外貌特征之间,本来没有内在的联系,但我们却倾向于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断言有一种特征,就一定有另一种特征,外在的形式也会掩盖内在的本质。例如,一个外表端庄的人,未必是一个绅士;一个面带微笑的人,未必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简单地把这些不同的品质联系在一起,必然会给人一种肤浅的整体印象。
24. 方向效应
开会时你坐在哪里?
在人际心理学中,人们把这种坐向影响沟通质量的现象称为坐向效应。“坐哪儿”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当没有人在场时,你坐在大房间里的任何地方都不会感到不自在。但当房间里有其他人,或者你想和这个人交谈交流时,那你的坐向就没那么简单了。比如开会时,“大猫”已经就座,房间里有空椅子。你会坐在他对面、旁边、斜对面,还是就坐在他后面?走进领导的办公室,前面是椅子,左右是沙发,你会坐在旁边的椅子还是沙发?和同事辩论时,你会和他面对面坐,还是并排坐?而当你表扬或批评对方时,你的坐向会不会改变? 如果你说“没区别”或者“随便坐,没什么讲究”,那么你可能不知道,你的坐姿方向对于你们交流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25.青蛙效应
不要做温水里的青蛙
青蛙效应是指把一只青蛙扔进沸水中,它会感到极大的痛苦,并会用力蹬腿跳出水面,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当把一只青蛙放在一盆温水中,逐渐加热,由于青蛙已经慢慢适应了舒适的水温,当温度升到一定程度时,青蛙再也没有力气跳出水面了。于是青蛙在舒适中被烫死了。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大多是逐渐加热的,如果管理者和员工没有为环境的变化感到痛苦,最终也会像这只青蛙一样,在不知不觉中被煮熟、被淘汰。企业不应该满足于眼前的既得利益,也不要沉溺于过去的胜利和美好愿望,而忘记了危机的逐渐形成,看不到失败正在一步步逼近,最后像青蛙一样在舒适中死去。 一个人或一个企业,要居安思危,适度加大压力,让那些身处险境而不知的人觉醒,让那些放慢脚步的人加速,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己、超越过去。比尔盖茨有句名言:“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26.黑暗效果
把“工作”带到下班后
在光线昏暗的地方,约会双方无法看清对方的表情,因此很容易降低警惕性,产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接近的可能性会比在光线明亮的地方高很多。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黑暗效应”。此外,相对而言,夜晚可以给人一定的伪装空间。白天,人们往往会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无论面对谁,总是会伪装自己,因为人是群体的、社会的。在心理学上,这也是一种保护机制。夜晚,人们的感知度很低,这意味着更多的安全感。同时,夜晚的空间也给人一层伪装空间,此时可以展现自己的另一面,不用担心像白天那样因为注意行为细节而产生的距离感。 另一方面,在黑暗中,双方的交谈给人的地位、身份所造成的压迫感也会降到最低,有利于更加愉快的交流。
27.马太效应
强者愈强的秘诀
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学、金融学和科学等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常用的术语,它反映了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积极的一面是,只要一个人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在变强大的过程中,他就会受到激励,从而变得越来越强大。消极的一面是,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没有变强的毅力,马太效应就会成为逃避现实、拒绝努力的借口。如果你有积极主动、持之以恒的心态,那么你就会获得精神或物质上的财富。获得财富之后,你的态度会进一步强化你的主动性。这样,你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
28.共生效应
对话优秀
指处于某一参照群体中的人在日常劳动、工作和学习中,受到群体成员智慧、能力和以往劳动成果的启发,思维受到启发,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的现象。这种影响在群体成员之间是相互的、潜移默化的,是个人潜能开发和发展的社会激励因素之一。共生原是生物学概念,指不同种类的生物共同生活的现象。近代,人们通过生物共生现象,逐渐认识到共生是人与人之间、自然与自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命运关系。哲学和社会学开始关注“共生效应”。犹太经典《塔木德》中有一句名言:如果你与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学会嚎叫;如果你接触那些优秀的人,你就会受到良好的影响。所以,多与优秀的人交往,多受他们的影响,可以让你变得更优秀。 如果你本身就很优秀,再和优秀的人互动,那么就能产生共生效应,取得非凡的成就。保罗艾伦和比尔盖茨走到一起创立微软就是最好的例子。
29.轰动效应
时机成熟时出击
意思是这是一种通过轰动事件而达到的社会效应。比如一个美女选择找一个最丑的老公给别人一个惊喜,或者有人故意做出一些荒唐的事情来引起社会轰动。当今社会就业机会很多,但竞争更是激烈,要想在这条千万人挤在独木桥的路上抢占先机,就要时刻做好准备,不放弃任何展现自己的机会。轰动效应是最直接的方式。它直接避免了这样的现象,就是你在单位里是一个弱势的员工,业务能力不是很强,人缘也不是很好,老板好像没把你当人看,但你还是坚持做,在别人的冷落中,默默地在职场上寻求自己的空间。如果此时你能制造出好的轰动效应,也许你的整个人生都会不一样。制造轰动效应不难,难的是缺少愿意做的人。 一旦抓住机会,在重要场合说出惊世骇俗的话,或在关键事件上立下功劳,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就会立刻被人刮目相看,成为职场明星,获得超值回报!因为当一个人超越预期,给企业组织带来业绩与才华的双重惊喜时,会产生轰动效应。而且,这种轰动不是突兀的,而是靠一个人深厚扎实的品质赢得的,不骄不躁,吃苦耐劳。
30.泡菜效应
与比你优秀的同事共进午餐
同一种蔬菜,用不同的水浸泡一段时间,再分别烹制,味道是不一样的。按照这个原理,处在不同环境中的人,由于长期接触环境,性格、气质、品质、思维方式都会有明显的差异,就好比人们常说的“红人靠近红人就是红的,黑人靠近黑人就是黑的”。“泡菜效应”揭示了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处在不同环境中的人,由于长期接触环境,性格、气质、品质、思维方式都会有明显的差异,就好比人们常说的“红人靠近红人就是红的,黑人靠近黑人就是黑的”。“泡菜效应”揭示了“人都是环境的孩子”的道理,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不可抗拒的影响,人们在童年时期对环境的影响就比较敏感。 给孩子染上绿色就染上绿色,给孩子染上黄色就染上黄色。“出淤泥而不染”是一些成年人的忠言,却并不符合孩子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