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02人气: 作者:佚名
那帮家伙平时在后厨翻锅炒菜,结果疫情一来,他们成了抗击疫情的先锋。西安交大康桥食堂的员工们,硬是把食堂改成了临时指挥中心,普通的盒饭也摇身一变,成了抗击疫情的“武器”。
锅铲就是武器
朱建玲头儿领着一帮兄弟直接搬进了那政府大院,把床铺摆在了厨房旁边。西安的12月,气温直降十度,大家四点就起床熬粥,就怕耽误了防疫战士们的早餐。有人调侃说这比军训还难受,可没人想撂挑子不干。
区政府天天得弄出上千盒饭,连菜谱上的分量都精确到克。切胡萝卜丝得跟绣花似的,得切到3毫米粗细,米饭的水分也得严控在62%。这帮大厨们突然都成了科研狂人,电子秤比炒勺还受欢迎。
体温计比盐勺重要
每天得量三次体温,衣服里藏着酒精小喷瓶。验收食材就像破案,供应商的核酸检测报告比那破发票金贵多了。有一次,菜送来了,司机那黄码一出来,采购部门的人差点集体跳楼。
消毒日志写得跟菜谱似的详尽,84消毒液跟洗洁精得按那个啥黄金比例来混。保洁大姐一秒变化学达人,拖把都搞出七种颜色分区使。这讲究程度,简直比照顾月子还精细。
送餐车变装甲车
防疫规定下,咱们得绕开那些危险地带送餐。老张那家伙把导航路线都烂熟于心,他那自信样儿,好像闭着眼睛都能绕开封锁圈。有一次,路被封了,他硬是扛着保温箱走了两公里,饭送到客户手里,还热气腾腾的。
保温箱上贴着小纸条:“累死我了,今天鸡腿随便吃!”那阿姨的字迹歪七扭八,可防疫小哥说这比米其林星级评价还让人心头一暖。送餐车每天得跑三百多公里,油钱都够买一桌子菜了。
厨房变作战室
三点钟的凌晨,咱们还在开视频会议,商量着第二天怎么给隔离区送餐。有一次,突然来了个急活儿,两小时内得做五百份饭,那切菜的声音,简直比冲锋号还震耳欲聋。朱经理说,那天她切的土豆丝,是她有生以来切得最细的一次,细得都能绕针眼儿转了。
这帮家伙搞了个“不见面吃饭法”,拿自拍杆改了个打饭勺,能伸到一米开外。那卖汤的大姐,简直成了隔空喂食的高手,每碗汤里的紫菜都分得均匀得跟画的一样。这本事要是去杂技团,不得火得一塌糊涂。
盒饭里的黑科技
研发部弄了个保温8小时的饭盒,盖子上面还印了个体温打卡的小表。每周的菜单都不一样,连维生素的含量都写得清清楚楚。有人开玩笑说,这待遇比他们家的年夜饭都讲究。
这东西叫“抗疫能量包”,饭盒边角藏了个暖宝宝和润喉糖。护士在感谢信里调侃:“吃你们这饭,做咽拭子都能多来几回。”这话把厨师长逗得乐差点把锅铲扔进汤里。
后厨比前线还忙
老李这洗碗工,愣是三十天没踏进家门,女儿视频里都差点认不出他那口罩留下的痕迹。那面点师傅,一天到晚揉面,两百斤面粉轻轻松松,他那胳膊,硬是能当警棍使。可他们俩谁也没吭声,你说,跟那些穿防护服的比,这点苦算啥?
那天电停了,他们只好用应急灯炒菜,锅里的光亮把人照得跟铜像似的。送出的盒饭里飘着点蜡烛味,结果吃的人都说,这顿午餐亮瞎眼了。